2018年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及历年考试真题(附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8年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及历年考试真题(附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7bdaa2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2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及考试真题——逻辑思维能力

大纲要求:

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念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能够正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知识考点:

1、概念的逻辑特征 2、简单判断问题 3、真假话问题 4、元素对仗问题 5、数量分析题 6、数量分析题 考试真题:

【2017年上半年真题】下列选项中,与“重庆一直辖市”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

A.法国-法兰西 B.华盛顿-纽约 C.英国-联合国 D.北京市-首都 答案:D。

【2016年下半年真题】下列选项中,与“中国一香港”的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

A.北京——承德 B.宁夏——银川 C.新疆一一西藏 D.太原——山西 答案:B。

【2016年上半年真题】下列选项中,能够由“李白是文人”和“李白不是商人”必然推出的( )。

A.有的文人是商人 B.有的文人不是商人 C.有的商人是文人 D.有的商人不是文人 答案:B。

解析:李白是文人中的一个,属于有的文人,李白不是商人,所以有的文人不是商人。

【2016年下半年真题】“医生都穿白衣服,所以,有些穿白衣服的人留长头发。”下列选项中,这一陈述的必要前提是( ) A.有些医生留长头发 B.有些医生不留长发 C.穿白衣服的人不留长发 D.穿白衣服的人都是医生

1

答案:A。

解析:前提是医生都穿白衣服,结论是有些穿白衣服的人留长发。你会发现前提和结论中间缺了点什么,医生跑哪里去了?所以要把前提和结论之间的重合的共同点找出来,此题中,医生就是我们要找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共同拥有的共同点。根据前提结论,答案选择A。

【2016年下半年真题】按规律填数字是一项很有趣的游戏,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按照“3+4+5→151227”“5+3+2→101525”“8+2+4→321648”的方法,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7+6+5→423585 B.7+6+5→423577 C.7+6+5→354277 D.7+6+5→354285 答案:C

【2017年上半年真题】找规律填数字是一项很有趣的游戏,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按照“2+5+7→144935”“3+5+6→184830”“4+4+9→367236”的规律,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7+6+4→285224 B.7+6+4→284270 C.7+6+4→422452 D.7+6+4→422824 答案:A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及考试真题——阅读理解能力

大纲要求: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 知识考点:

1、阅读材料中的词、句理解 2、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

2

考试真题:

【2017年上半年真题】

问题:如何理解文末所言的“开放的写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分) 材料:所以,严格的来说,文学家写作中对读者的想象,既是一种向现实和未来读者寻求认同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传统的再确认过程,我认为,只有具备了过去、现实和未来开放性的创作,才称得上是一种开放的写作。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作者通过写作来寻求理解,寻觅知音,而读者则通过阅读,来发现作者并与他们建立认同,作家通过区分不同的读者类型,针对特定的阅读对象,使用相应的语言和叙事策略,为他们提供读物,从而获得读者和市场的认同。但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不仅考虑现实的读者,同时也在向未来和可能的读者寻求认同。

比如说,在文学出版、印刷、传播很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作家们的作品在当时的传播受到极大的限制。对古代的作者而言,他们的写作大多没有任何商业报酬,也很少有现实的读者。正因为如此,他们只有对未来的读者加以想象,才能获得写作的基本动力。所谓的“文章千古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作家的写作也向未来敞开,当时不为人知,在后世却成一代经典的作品,即便是在近现代文学史上也比比皆是。所以说,文学本身就具有某种“待访”的性质:作家有点像是在茫茫大海上建立岛屿的人,而读者则像是航海者和旅行者。作家之所以在孤寂中建立岛屿,当然是希望有一天能与他们的读者相遇。 对于另一些作家来说,他们的目光也会投向过去,他们试图与那些早已不在人世的文学先辈进行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在与先驱者所确立的文学标准对话,当然,他们也是在跟自己内心的目标进行对话。每一个优秀的作家心中都有一个隐秘而清晰的目标,读者和社会的认同,商业上的成功是一回事,而能否接近和达成到这个目标,则是另一回事。就中国文学而言,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人确立了古典文学的标准。

而鲁迅先生则代表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学和思想的新高度。也可以说,我们实际上面对着两个伟大的传统,我们置身于这两个传统之中,受到他们的护佑,分享他们的文学资源,向他们表达敬意,同时也在与他们进行对话,并尝试着作出新的文学变革,因此,任何有价值的写作,都是对传统的某种回应,既是对传统

3

的质疑和挑战,也是一种重要的回应。

答案:文末的“开放的写作”在内涵上是与文首的文学的多层“认同”遥相呼应的。作者最后得出的这一结论是在三个方面展现的(1分):

首先,面对过去,写作要对传统再确认,要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扬弃精神,无论是继承、质疑和挑战都是对传统的重要回应(3分);

其次,面对现实,写作要有自己的目标受众,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达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3分);

最后,面对未来,“文章千古事”写作的动力来源于对未来读者的想象,永远向着未来开拓(3分)。 【2015年上半年真题】

问题:结合作者对阅读与思考关系的阐述,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看法? 读书是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取代自己的头脑。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尽管它不见得是严密紧凑,但总是个有脉络可寻的总体,我们可赖它向某种体系开展,比起看书吸收他人的思想,可说是利多害少。为什么呢?因为后者的思想是从各种形形色色的精神而得来,属于别人的体系,别人的色彩。

它不能像自己思考的人,把自己的知识、个性、见解等融合成一个总体。他的脑子里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思想纷然杂陈,显得混乱不堪,这种思想的过度拥挤状态,攫夺了一个人的正确观察力,也使人失去主见,并且很可能导致精神秩序的紊乱,这种现象,我们几乎在所有的学者身上都可发现。所以,在健全的理解力和正当的批判力等方面来说,这类人远不如那些所学无几的人。 以读书终其一生的人,他的知识完全是从书本汲取而得,他们有如阅读了许多山水、游记之类的书籍,对于某地或某国的有关知识虽可粗枝大叶地说出来,但是甲地和乙地是如何地联络?人文、物产、习俗又是如何等等,则说不上来。反之,以思考终其一生的人,就像土生土长的父老,一打开话匣子便能把本地事事物物的来龙去脉,以及各种事实或传说和事物的总体关系等,如数家珍般地道出来。 (摘编自叔本华《读书与思考》)

读书,是一种成长,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有所进步。思考,是一种创新,我们要不断思考,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若能将“活读书”与“勤思考”相结合,必能达到人生的金字塔。(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