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与差异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浅谈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与差异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807b5f2b7360b4c2f3f64da

响力的艺术家。就这一点来看,那麽会使人不安的看到一些问题,他会令人自问:是什麽人来聘请巴黎美院的教授?掌握学校的聘任制度的人究竟有多高的艺术造诣?是否存在选择时的个人喜好问题??例如在十八世纪中叶,法国的建筑总署就曾经在经济上助过一臂之力,对巴黎美院的画风及人事上的任用都有过极大的影响。

再者,就是教育上的理念问题,正好与国内相反,夸大个性表达的理念,而忽略了基础层面的课题,美术创作应该是精神表达物质化的努力,偏执哪一方都是不可取的。近几年来,西欧培养出来的优秀艺术家,大部分来自于东欧国家和中国。这是因为东欧国家与中国都比较重视基础教育,而西方则注重观念教育,轻视、反对、甚至抛弃基础教育。他们学生的观念很好,但却表达欠缺。引用法国艺术界的一个说法:有好的技术可以成为画家,有好的观念可以成为艺术家,有好的观念又有好的技术就可以成为大师”。

三、中西方美术教育的差异之处

(一)主导思想的不同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认识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要服从自然的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样的。中国人在美术的教育问题上十分注重真善和情理的统一,还有认知和直觉的统一。这一点和我国一直所尊崇的学派有关系,比如说,佛禅对“圆”的追求,儒家对“和”的追求,以及道家对“妙”的追求。

相比之下,西方的思想更加的注重对二元论的世界观和理性思想的强调,以二元论的方式谈论的话,自然的外境是被模仿的事物,而绘画的作品是模仿品,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泾渭分明的。绘画作品则是被欣赏的客观的对象,观赏者就是认识的主体,两者之间那条泾渭分明的线是不可逾越的。二元论的认识模式则是给西方艺术带来了定点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等的一系列的基础理论。

也正是因为中西方美术教育所主导的思想不一样,所以继而产生的艺术理论和艺术理念就是不一样的。中国的绘画则会偏重视留白,强调的是“虚实相生”,重视画作和大自然之间更紧密的联系,看重“以形写神”尤为讲究重视韵味和意境,强

调抒发绘画者的情感抵触,就如同作诗一般,不会因为法则或者是规律而受到限制,也是因为这样,中国画所使用的则是“散点透视”,就是说“多点透视”这样便可以更加自然而且洒脱的创作画作。相比之下,西方的绘画创作则是强调“以形写形”,要求“像”,又对透视有着较高的要求,平时就是对焦点透视有着别的要求,比如说“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这样的表现方法就可以将物体那种可以被人直观观察到的特点更加传神有效的表达出来,重视的是“近实远虚”。例如说,北宋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采取的就是“散点透视”,以汴河为中心,将北宋都城汴梁城内城外、商贩行人、小桥流水、亭台阁楼、市近郊区等元素都表现出来了,而且每一段中的人物、景物等元素全都表现出来了,且比例都是相同的。如果想要按照西方绘画的要求来作画的话,则这篇作品中很多的风景以及人物画面就不入画了。

中国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女子腰细肩削,男子则是相貌奇古,衣袂飘飘,中国画中大多会使用一些例如象征的表现手法,这样绘画中的男子则显雄伟,女子曼妙、动人,将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外貌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不仅仅要求形态相近,神态的要求也是呼之欲出;可是对于西方的绘画作品,则对人物的生理结构有着更多的了解与诠释,对于人体的生理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都有着很好的了解,著名画作大师达芬奇就曾经亲自解剖过尸体,对于人的解剖结构有着很好的了解,可是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史不能想象的。

(二)教育观念不同

3.2.1中国的美术教育的观念可以概括为重实用、重教化、重审美的三大价值取向

实用技能的美术教育。对于实用技能的美术教育理念,最早出现在《考工记》。这部技术文献出于先秦时期,其中就记有“设色之工”的说法,包括美术(当时称作绘画)。到了现代社会,有利于实用技能额美术教育更加的突出,而且在各个美术学院都有工艺、设计等的实用美术教育,而且在一些普通的美术院校也都开设了以实用为主,辅以美化的各类的美术课程。

伦理教化的美术艺术教育。这种伦理观念的美术教育最早出现在《左传》中。

其中,有关青铜器中的图案的绘画教育观念思想就是有关这方面的讨论。“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存物而为之备,使民之神奸。”意思就是说绘画是要通过“象物”以及“图物”来教育人们对善恶的分辨能力。《孔子家语》中所记载的孔子在参观“尧舜之容”的壁画的时候,则会强调绘画“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戒”的伦理教化功能,这种指向伦理教化的绘画艺术教育理念对后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心性雅化的美术教育观念。中国的画作和中国的诗、琴相近,都是可以供人陶冶情操,都为高雅之物,南朝的宋画家宗炳有着“畅神”的说法,而且唐代的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也曾经说绘画可以陶冶情操。将绘画与琴棋书联系在一起,风光自然融合成一片风雅随和的生活,中国人的意识里,将作画意识培养成“内可以乐志,外可以养身”,同样可以“启人之高志,发人之浩气”。这种观念目前在中国的美术教育观念中还是有着很明显的体现,从古至今一直有着传承。在我国,一直也有品国画如品“人品”的说法,这也正是倡导心性雅化的绘画艺术教育的体现。 3.2.2西方的美术教育理念

在西方,美术的教育观念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第一阶段技能,在古希腊时期,雅典美术教育观念中主要就是以绘画艺术教育为中心,这种教育目的不仅仅是要培养艺术性额专业人才,又或者是谋生而进行的创造,而是作为如同当今的素质教育一样的一种教育,当时的西方国家普遍认为,绘画的学习能够培养人们对美的一种更好的欣赏能力,对待美有一种正确而精准的判断力,也是发展美的重要的方式。也可以这样说,对于当时的贵族阶级,要对绘画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才会举止得体,更为优雅。第二个阶段是中世纪时期,当时的美术教育则近乎是单纯性的技艺性的工匠教育,学徒在画坊追随老师学画,拜师学艺,有着谋求生路的成分所在,相比上个时期,此时的美术学习则是地位低下。第三个阶段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在当时的人本主义和教育方式的各种因素影响之下,美术的教育又重新作为新的素质教育重新被人们所重视,而且有着新的发展态势,美术的教育更加理解化、科学化,而且也增添了新的学科,比如说: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等等。第四个阶段是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西方的美术教育更加重视绘画的实用功

能,而且对于绘画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更为突出。第五个阶段是20世纪,西方的美术教育对于艺术的自发表现和自由创造有着更加深刻的要求。

四、我获得的美术教育理念

中西方的美术教育都重视提倡学者要向前人虚心学习,虽然提倡后人“临摹”,但是在其表现上更加注重手法上的突破。中国在“临摹”的时候,除了会对笔墨有一定的学习,对于古人的风格、人品有更为深刻的学习,由此来更高的要求作画着要对人格品行有严格的要求。西方在“临摹”的时候,会更加追求将完美的原著更为精准的重现,对于色彩,构图以及笔法的追求更是要求越相似越好。中国画不注重“像”,可是对于传神的要求非常高,有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说法。中国人作画很少会紧紧盯着技法,而是将画品视为人品,也是自己的道德境界、生活阅历以及文化修养最为完美的综合体现。中国的美术作品对于精神层次的表达更为传神,会抓住人像最本质的东西,表达自己的深层次的理解与感受,对于物像则是进行理想化的塑造加工。其中的精神层次的体现相比与美术作品本身的表达方式常常会高出很多,而物像作为抒情的媒介也表达了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的追求。

西方的美术更为侧重的突出对现实的描写,更加重视的是构思的表现,可是作者本身的精神层次的表达则就显现的不明显,所以,留给欣赏者的难题则是要穿透分析层层的物像才能较好的体会画家深藏在画作背后的精神层面的内容。导致其在审美上往往更好的表现就是“像”和“不像”之分。

中西方的美术教育观念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当代社会中,正是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交融的时代,所以,其差别会越来越小。不论是中国的美术教育,还是西方的美术教育,两者都有其优越的地方,也正是因为双方能够相互认识,相互补充,美术的教育才能够共同发展。

五、总结

美术的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构成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教育形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美术教育越来越来收到人类的关注。因为这不仅代表一个国家的先进文明程度,还决定着国家的发展。中国美术教育方式精致细腻,西方的美术教育则贴近自然,更接近社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