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案和教案及检测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案和教案及检测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878dd112e3f5727a5e962a9

⒍秦伯说,与郑人盟。(第一册《烛之武秦师》)

⒎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 ⒏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⒐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

⒑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第一册《劝学》) 11与其身也,则耻师焉。(第二册《师说》)

1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册《师说》) 1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第三册《六国论》)

14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屠慧褒始舍其址。(第三册《游褒禅山记》) 15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第三册《游褒禅山记》)

16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第三册《游褒禅山记》)。

17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第三册《石钟山记》)

18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第三册《项脊轩志》) 19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第三册《登泰山记》)

20.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第三册《病梅馆记》)24.德何如则可以王?(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王,称王。 2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 22.魏其,大将也,衣赭色,关三木。(第六册《报任安书》)

23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戒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

24.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

25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

26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第六册《屈原列传》) 27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第四册《促织》) 28.买五人之脰而函之。(第三册《五人墓碑记》)

29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第一册《子路曾西冉有公西华侍坐》)

30甚至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 31范增数目项王。(第二册《鸿门宴》)

32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第三册《伶官传序》) 3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第二册《阿房宫赋》)

3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第四册《前赤壁赋》)

四.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的很少。但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做状语。 普通名词做状语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㈠表示方位或处所 课本中有:

⒈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 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第一册《勾践灭吴》)

⒊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第一册《勾践灭吴》)

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第一册《劝学》)

⒌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第二册《过秦论》)

⒍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汶水东流。(第三册《登泰山记》) ⒎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 ⒏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第六册《信陵军窃符救赵》) ⒐仓皇东出。(第三册《伶官传序》) ⒑骊山北构而西折。(第二册《阿房宫赋》

㈡表示工具或依据 课本中有:

⒈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第二册《过秦论》)

⒉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第四册《促织》) ⒊日将暮,取儿槁葬。(第四册《促织》)

⒋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

㈢表示比喻 课本中有:

⒈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第二册《过秦论》) ⒉雄洲雾列,俊采星驰。(第四册《滕王阁序》) ⒊常以身翼蔽沛公。(第六册《鸿门宴》)

㈣表示对人的态度

人皆得以隶使之。(第三册《五人墓碑记》)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五.形容词做动词

形容词可做谓语,但是不能带宾语。当形容词后面带宾语时,它活用为动词。 1方是时也,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第三册《游褒禅山记》)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

4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终不怜公子姊也。(第六册《信陵君窃符救赵》)

5使上官大夫短屈平于顷襄王。(第六册《屈原列传》)

六.形容词做名词

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第一册《烛之武退师》) 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

⒊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例如,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蹄之。“蹄”字本是名词,这里临时充当动词,做谓语。又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其中“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做宾语。这就叫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最值得注意的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名词做状语等。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㈠动词的使动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