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测试(A)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测试(A)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8b62438195f312b3069a59c

登山队员

插上珠穆朗玛峰的

五星红旗??

我爱

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 是边防哨所战士 枪口的准星; 是港口领航员 帽沿上的国徽; 是国徽上

天安门晴湛湛的蓝天, 蓝天下的鸽哨, 鸽子回翔的华表 和堆满鲜花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

10、请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第一小节的内容。(2分)

11、第一节画线句中加点的两个词位置可否调换?为什么?(4分)

12、诗的第二节从 、 、 等方面赞美了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3分)

13、请简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3分)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18题 (16分)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 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灵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② 着一种热情。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③ 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④ 的狂风??这时我听见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地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下得不回去。 14、按原文在横线上填词:① ② ③ ④ (2分) 15、语段第一句话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试从结构、内容上分析。(4分)

16、“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句子,如何理解“她呼唤”“她召唤”?“无时无刻”说明了什么?(2分)

17、第二段话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其用意是什么?(2分)

18、课文不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故乡的美丽景色,还回忆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试摘出课

文中回忆“我”在故乡成长足迹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2分)

19、仿照画线的句子写话。(2分)

对于 ,我的心里怀着 ,我无时无刻 ,无时无刻 。 三、作文(30分)

请把你自己当成韩麦尔先生,穿上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时穿的西服,然后用心体会一下教了十几年法语的老师在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的心情、思绪、感受,并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最后一课》。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测试(B)

学校 班级 姓名 一、基础知识及应用(30分)

1、给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

哺育( ) 屏障( ) 澎湃( )( ) 浊流( ) .....山diān( ) gěng( )住 qǐdǎo( )( ) 阻y?( ) 2、根据具体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5分)

(1)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 ....

(2)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 ..(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4)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 ..

(5)对于关东原野,我们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 ..

3、写出下列的同义词。(4分)

险峻( ) 亘古( ) 愧悔( ) 无时无刻( ) 丰饶( ) 怪诞( ) 耻辱( ) 九曲连环( ) 4、默写·填空。(9分)

(1)《最后一课》体裁为 ,作者是 国作家 。本文是在 这一历史背景之下创作的,文中的主人公是 。

(2)《木兰诗》选自 代 编的《 》,这是 朝时北方的一首 (体裁)。

(3)万里赴戎机, 。朔气传金柝, 。 ,壮士十年归。

(4)君不见, ,奔流到海不复回。 (5) ,一片孤城万仞山。

(6)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 (7) ,长河落日圆。

5、下面方格里的字都与人体有关,请你以此为第一个子,填上适当的字组成成语。(7分) 人 眉 手 胸 眼 脚 背 肝

皮 趾 胆 腹 耳 身 腰 肺

骨 头 发 血 心 足 口 唇 指 肠 鼻 脸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6-9题(9分)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世说新语》

6.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2分) 7.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友人语巨伯( ) 子令吾去( ) 败义以求生( ) ... 贼既至( ) 不忍委之( ) 遂班军而还( ) ...

8.对下面几个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吾今死矣!子可去”一句是说,荀巨伯的友人认为反正是死,不如赶快一同逃跑。 B.“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一句是说,荀巨伯认为逃跑会伤害朋友间的友情,这种认识不只是个别人有的。 C.“大军至,一郡尽空”一句是说,全城的人都跑光了,所以胡入决定来攻打这座城郡。 D.“宁以我身代友人命”一句是说,荀巨伯以友情为重,愿意代朋友去死。 9.对本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巨伯远道探病,恰逢胡贼入侵。 B.友人劝荀避贼,巨伯仗义不肯。 C.巨伯重义轻生,胡人羞愧自退。 D.胡人班师而退,人民幸免于难。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0-15题 (14分)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1)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2)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3)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旋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未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4)黄河孕育了中华氏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泥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5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窑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5)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6)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0.本文第(1)段说明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下面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说明黄河流程漫长

B.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C.说明黄河流域广大 D.说明黄河气势雄伟

11.对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的原因,概括全面的一项是( )(2分) A.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凉 B.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 C.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 D.植物种类繁多,食物丰富

12.对“中华”这个名称的由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因为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 B.因为黄帝后裔自称“华”(或“夏”) C.因为华族发展到整个中国

D.因为华族聚居于被认为是四方之中的中原地区

13.本文第(4)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2分)

14.本人第(3)段开头的”相传”和第(4)段第一句中的“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请分别说明。(4分)

15.本文为什么用“摇篮”比喻黄河?请用一句话回答。(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6-21题 (17分)

最后一课

刘燕敏

(1)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车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2)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3)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4)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5)另一个弟子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一下,示意下一位。 (6)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7)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8)等第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之后。按照各自的万法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9)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10)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不受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6、哲学家给予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