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应急处置预案(全套)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医院应急处置预案(全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8bd838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cc

存在不安全因素,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二、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和医疗事故处理

(一)当发生或者发现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争议时,当事者立刻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尽快向医务科汇报,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将有关情况向业务副院长汇报,发生医疗事故的按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生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按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及预警制度》上报。

(二)已发生或者发现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的,当事人在按规定程序上报同时,由院部组织最强技术力量,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

(三)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对疑似输液\\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反应,有关人员应及时报告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医务科),并组织有关人员会同患方对现场实物封存和启封,需检验的,由双方指定的检验机构检验。

(四)对发生患者死因不明或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告知患方在规定时间(患者死亡后48小时,如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延缓7日)内提出尸检申请,拒绝尸检的,应让患者家属签字;如拒绝签的,院方应当如实记载,并记录在场的其他证人。

(五)凡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当事人必须将事情详细经过以书面形式陈述,经科室讨论,分析原因,写出定性结论,并以书面形式在2天内交医务科,由医务科组织相关会议讨论,予以责任认定和提出整改措施。

(六)凡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医务科人员要及时到位,一方面接待患者或家属,了解情况,告之处理程序。另一方面向责任人了解情况,当事人和所在科室负责人务必积极配合。在处理期间,当事人和科室负责人不准请假外出,并有责任在鉴定会和法院审理时出庭,必要时当事人暂停执业行为。

(七)发生较大医疗纠纷时,为维护医院正常秩序,确保医护人员人身和公共财产安全,院办有关人员要迅速到达现场,如遇矛盾激化或事态扩大,立即报警,同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三、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医疗事故处理程序

(一)医务科接待投诉时,将投诉的情况填写《登记表》并告知答复时间(一般一周内),而后向科室责任人了解情况,由责任人写出详细书面说明书(一般2日内),反馈科室经讨论后由科主任写出书面说明并予以定性,上交医疗质量安

全委员会讨论定性后,由医务科告知投诉者。

(二)解决双方医疗纠纷争议途径:告诉患者或家属可以通过医患双方协商解决;也可以通过医学会鉴定后解决;第三条途径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四、投诉处理管理制度

(一)医院设立专门管理部门负责患者的投诉接待工作,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设在医务科,有规范的工作制度与记录文件,对投诉的问题应及时与相关科室部门通报,对重大事件投诉的信息迅速报告院领导。

(二)公布投诉电话、信箱、建立相宜的投诉处理流程。

(三)通常一般问题应在一周内予以答复,若因问题复杂须增加时间进一步调查时应事先向投诉者告知。

(四)对投诉问题的处理及整改意见,及时向科室反馈与落实情况。 (五)医院应对投诉事件进行定期分析,要从医院管理的机制、制度、程序上提出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重复发生。

(六)建立完善医患沟通体制,增强医患交流,规范医患沟通内容形式,交流用语通俗易懂,增强沟通效果。

五、医疗投诉登记处理程序

(一)医疗投诉由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负责接待工作。

(二)接待者将患者或家属投诉的事由、意见、建议记录在登记表上,并告知答复时间。

(三)将登记表交给当事人写出书面陈述后,交科室讨论,并由科主任写出定性结果于2日内交回医务科。

(四)医院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报院领导或相关会议讨论,提出定性结论和整改意见。

(五)由医疗纠纷处理办公室在一周内将处理意见告诉患者或其家属,如有不同意见,同时告知其它解决途径。

(六)将整改和处理结果反馈科室和当事人。 六、奖 惩

(一)根据医院有关奖惩条例,实施对当事人的奖惩措施。

(二)对防范及处理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和医疗事故成绩突出的科室及个人,医院将特别给予精神及物质奖励。

医疗技术风险与医疗技术损害处理预案

由于医学科学的实践性、探索性及未知性的特点,在医疗实践中,随时都存在各种多样的风险因素,如何规避医疗风险、减少医疗技术损害的发生,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是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卫生部和四川省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我院医疗技术风险与医疗技术损害处理预案。

一、指导思想

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和谐医患关系。 二、目标与任务

防范医疗风险和处置医疗技术损害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贯彻“以病人为中心”,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医疗技术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规范医疗风险,减少医疗技术损害的发生。

三、医疗技术风险的防范 (一)教育与培训

1、根据各级各类医务人员不同资历,采取不同的教育与培训方式,对新上岗人员侧重于进行岗前教育,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对高年资医师侧重于医疗技术操作、医疗安全与风险、医事法律方面的培训。

2、医疗风险与安全教育要与继续医学教育、 “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院内学术讲座、专题讨论会、短期或进修学习相结合,以达到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技术水平,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

(二)建立新技术准入管理制度

医院鼓励医务人员的创新精神,包括行政管理、后勤财务管理、尤其是临床医务人员开展新技术、新疗法,但应履行相应的手续和程序。

1、凡开展一项新技术、新疗法,科室应先申请,经专家组充分论证,报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后,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方能实施。

2、在论证阶段,要充分考查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相应的设备与设施,能否满足开展该技术项目的需要。

3、所开展的新技术、新疗法,必须要跟患者充分交流,征得同意后方能实施。

4、在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前,相关科室要经过充分讨论,对开展过程中可

能出现的各种意外要有应对预案,当技术、设备和设施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该技术项目的安全和质量时,要及时中止开展该技术项目,确保实施的安全性。

5、医务科对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资料应建档保存,并对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的安全、质量、疗效、费用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与评价。

(三)加强围手术期风险的防范

围手术期管理指术前术后一周内,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诊断、术前检查、术前讨论、方案的制定、麻醉方式的选择、医师与患者交代病情、手术操作的规范、术中应急情况的处置、术后麻醉恢复及病情变化的诊疗等等。围手术期管理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关系到整个医院医疗质量的提高,所以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是所有医务人员的共同责任。

1、所开展手术必须与我院等级相吻合,不允许超级别、超范围手术。 2、术前及时完成相关检查项目

3、术前讨论认真具体,术前讨论组织形式应由不同级别的医师根据手术难易程度决定,原则上中等手术由副主任医师或科主任组织。大型手术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手术由医务科组织。

4、术前主刀医师应查看病人,严格执行术前病员风险评估和手术安全检查。

5、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根据手术类别执行不同级别医师手术操作准入资格的管理制度以及根据手术类别及疑难程度执行不同麻醉医师操作的管理制度,严禁超范围超级别开展手术。

6、术前麻醉医师必须亲自查看病人,并交代麻醉风险,取得患者知情同意。

7、术前必须认真与患者(或家属)谈话,介绍病情及手术风险,应根据手术的难易程度和风险大小实行不同级别的谈话方式,中等以上手术必须由主治医师与患者进行谈话。

8、知情同意书必须要让患者或家属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认真签署,内容必须完整。

9、手术操作必须按照术前讨论方案进行,若术中需要改变手术方案或术式,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

10术中必须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1、.全麻病人清醒后,由手术室医务人员亲自护送回病房进行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