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应急处置预案(全套)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医院应急处置预案(全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8bd8381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cc

通知家属,要求24小时陪护,身边不可离开人

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

每班重点交接班,掌握心理状态

患者自杀后的应急程序

发现自杀者

与医生尽快赶赴现场进行抢救

保护现场 通知院总值班及医务科

配合院领导及有关部门的调查工作

做好各种记录

抢救及特殊事件报告处理预案

对于各科室进行的重大抢救活动及特殊患者抢救治疗,应及时向医务科及院领导报告,以便使院领导掌握情况,协调各方面的工作,更好的组织力量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

一、 需报告的重大抢救及特殊事件内容:

(一)

涉及灾害事故、突发事件所致死亡3人以上或同时伤亡6

人以上的抢救。 (二) (三)

知名人士、保健对象、外籍及境外人士的抢救。 本院职工的住院及抢救。

(四) (五) (六)

涉及有医疗纠纷或严重并发症患者的医疗及抢救。 特殊及危重病例的医疗及抢救。 大型活动和其他特殊情况中出现的患者。

二、 报告程序及时限:

(一)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科室及医务科报告;参加院前、急诊及住院患者抢救的医务人员向医务科、护理部报告;参加门诊抢救的医务人员向门诊部报告;节假日、夜间向院总值班报告。在口头或电话报告的同时,科室、病房应填书面报告单在24小时内报医务科。

(二)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院总值班接到报告后应在10分钟内向院领导报告。

压疮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

一、院外压疮科室立即上报护士长

二、难免压疮危险评估分值≤9分,科室立即上报护士长,经科护士长核实后,床旁挂警示标识,认真执行预防压疮发生的措施。

三、高危患者压疮筛查危险度评估分值15—18分,科室护士长作好监控;评估分值10—14分,24小时内总护士长;科室按照压疮危险度评估及防治监控记录表执行,并作好监控记录。

四、护理部制定压疮筛查记录表,科室责任护士认真筛查,评估分值≤18分者,床旁挂警示标识,并作好记录。

五、压疮筛查登记患者

(一)卧床、危重、水肿、衰竭、手术时间>4小时患者。

(二)筛查出高危患者,责任护士作好健康宣教,床旁挂警示标识,填写难免压疮评估表,按难免压疮上报流程上报,并采取适当措施,预防压疮发生。

六、压疮处理程序

院外压疮 难免性压疮

当班护士做好护理记录, 难免压疮危险评估分值≤9分,

立即上报护士长 科室立即上报总护士长,经核实

后填写护理会诊单上报护理部, ≤18分者床旁挂警示标识,科 室作好防控措施

科室制定护理措施并实施

每日评价皮肤恢复情况,作好护理记录

总护士长定期下科室检查落实情况,作好压疮质量管理

第二章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

的预防和处理程序

输液反应应急预案及程序

一、目的

在护理过程中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规范护理服务行为,加强“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重视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的质量控制,把易发生输液反应的因素降到最低限度。

二、输液反应类型

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 三、易发因素

(一)输入致热物质,如溶液或药物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输液器消毒不严或污染,或输液过程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二)输液速度过快,加之病人心肺功能不良。

(三)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置管时间过长,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四)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气。或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

四、预防措施

(一)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输液器包装及生产日期、有效期,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二)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对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良需注意控制滴速和输液量。并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能任意调节输液滴速。

(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并减慢滴速,防止药物外渗。同时,要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

(四)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排尽导管内的空气。输液过程中加强输液巡视,及时更换输液瓶,输液完毕及时拔针,加压输液时要有专人在旁守护。

五、应急程序

发现患者发生输液反应,立即更换液体及输液器,保护静脉通路及液体

报告主管医生,并遵医嘱给药,必要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及抢救过程

及时向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汇报

保留输液器和药液,同时取留同批号的液体、输液器分别送检

用药错误应急预案和处理程序

药物治疗是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按照《患者安全目标管理》提高用药安全性,保证病员的安全,对药物治疗提出预防措施,并有效及时反映用药错误,降低损害。

一、目的

建立用药错误的预防及应急预案,制定用药错误管理制度。 二、用药错误易发因素

(一)用药的方式有口服给药、注射给药、肠道给药和经皮肤给药等,易出现用药途径错误。

(二)转抄医嘱错误,造成用药错误。

(三)在用药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未执行查对制度,出现发错药,打错针,输错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