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8d1248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1a

他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也译为《麦克佩斯》)等。

[探背景]

《哈姆莱特》写于1601年。这时,正是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年,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都尖锐起来。农村的圈地运动在加速进行,失去土地的农民四处流浪,城市平民的生活也不断恶化。同时,资产阶级、新贵族深感专制王朝已成为他们经济发展的障碍,特别是女王把许多重要商品的专卖特权无限制地赏给亲信贵族,更加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资产阶级、新贵族同王室之间的暂时联盟开始瓦解。詹姆士一世继位后,极力维护封建特权,执行更加反动的对外政策,恢复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的特权,宣扬“君权神授”,一时宫廷挥 霍浪费、官吏贪污之风盛行。资产阶级、新贵族同王室之间的斗争开始公开化,政治的腐败和沉重的剥削引起城乡广大人民的不满。随着对现实认识的加深,莎士比亚深感现实的发展和人文主义理想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而悲剧《哈姆莱特》所反映的主题也正是人文主义理想与丑恶现实的矛盾和理想的幻灭,全剧呈现出现实的、悲愤的和沉郁的风格基调。

[整体·感知]

《哈姆莱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课文节选部分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热情赞扬了哈姆莱特反对封建暴政的勇敢、智慧和斗争精神,无情地揭露了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专制王朝的罪恶及封建社会宫廷内部斗争的险恶和复杂,反映了作家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

[文脉·梳理]

①揭露被害真相 ②毅然接受挑战 ③国王被刺身亡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从开头到“哈姆莱特??他们的水泡就破裂了”,回答下面问题。 1.这场戏开始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对刻画哈姆莱特的形象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场戏开始就通过回忆的方式交代了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水火不容的矛盾。事情的发展使哈姆莱特由一个忧郁的王子转变为一个复仇的勇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得哈姆莱特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2.“哈姆莱特 我既然感觉到危机四伏,——我还没有向我的脑筋商量一段序幕,脑筋就把全戏安排好了。”如何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人公的表白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洋溢着斗争的喜悦。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哈姆莱特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思维的敏捷。

3.“哈姆莱特 ??像他这一类靠着一些繁文缛节撑撑场面的家伙??他们的水泡就破裂了。”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借哈姆莱特之口表明了作者对一切旧的、陈腐的东西的厌恶,以及对新的思想、新的人物出现的信心。

二、阅读课文从“一贵族上”到“哈姆莱特 ??不是更好吗?随它去”,回答下面问题。

4.“霍拉旭 要是您心里不愿意做一件事,那么就不要做吧。??说您现在不能比赛”从霍拉旭的话来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霍拉旭替主人公担忧,正是他善良、正义的性格的展示。

三、阅读课文从“国王、王后、雷欧提斯、众贵族、奥斯里克及侍从等持钝剑等上”到结束,回答下面问题。

5.雷欧提斯明明知道比剑是一场阴谋,也知道自己使用的剑的剑锋上涂有毒药,为什么在比剑的第一、二回合却让哈姆莱特占了上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交手前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请求谅解的一番话真挚、恳切,感动了雷欧提斯。比剑中第一、二回合,雷欧提斯由于一时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因此他出手比较犹豫,被哈姆莱特占了上风。

[话题·互动]

话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读者对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有着不同的理解。请结合全剧,谈谈你对哈姆莱特这一形象的理解。

学生甲:有理想的王子。他在国外留学,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对人生、对世界都有新的看法(“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是一个有美好理想的青年,希望自己的国家也同样美好。

学生乙:忧郁的王子。父亲的死,母亲的再嫁,友情的背叛,爱情的变故,一系列打击接踵而来,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变得冷静而清醒,看到了现实的丑恶。为父复仇的目标,又引导他投入到现实斗争中。他对现实罪恶的认识越深刻,他的内心就越痛苦,以致对自己原先的理想产生了怀疑,陷入了思想危机,这才变得精神忧郁。

学生丙:思考的王子。他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听到父亲亡魂的揭发,马上意识到一切反常现象的根源在于时代的颠倒混乱,自己的责任不仅是为父复仇,而且要重整乾坤。“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哎,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他开始探索完成任务的最佳途径,这不是他个人力所能及的。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事业未竟的王子。在“重整乾坤”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虽然有行动的能力和欲望,但他不相信群众、不相信暴力,不知道如何去行动,这造成了他行动上的延宕。最终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重整乾坤的事业未能完成。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情节波澜起伏

《哈姆莱特》选段情节设计扣人心弦。比剑开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他拒绝了。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莱特取胜。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可是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随即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这一部分情节更是变故迭起,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写法指导

怎样才能写出情节的波澜呢?

(1)巧设悬念,暗布疑阵。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的特点是把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推向关键时刻时却故意岔开,不作交代,或说出一个奇怪现象却不露原因,把读者推向一个欲罢不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中。

(2)草蛇灰线,前伏后应。“草蛇灰线”是指行文时虽断却连、形断实续、前伏后应的表达技法。这种技法的特点是先设置一个似无特别意义的情节(一般而言,多是小的、细微的情节),让观众漫不经心地看过,并不认真觉察,而到后面,当情节有了重大或奇异的突变时,才感到前面情节已有过铺垫或暗示。它能使所叙的事情既不失脉脱节,又不流于平板直露。

(3)运用蓄势,着力突转。突转指的是情节的突然转变,是在铺垫、烘托,多方萦回迂曲的蓄势基础上,造成一种引而不发又一触即发的情境,然后笔锋一转,造成情节的曲折。这种反常的转折,或表现为喜事突然变为悲事,或表现为人物从顺境转为逆境,突转因为完全出乎意料,容易引起读者的惊奇,从而产生“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的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3.迁移应用

写一个记叙的小片段,要求所写情节有波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期中考试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

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素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