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P估算--CASE模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NPP估算--CASE模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8f74461b307e87101f696fe

20 21 22 合计

荒漠 耕地

高山、亚高山草地

dersert farmland

alpine and sub-alpine plain grass

0 193216 57088 984896

注:植被类型根据2000年SPOT一VGT lkm的遥感植被分类图确定

2. 结果与分析

2.1长江上游初级生产力估算结果

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和收集整理后的数据,计算长江上游地区2006年陆地植被总NPP,结果见图6。

图3.6 长江上游地区2006年总NPP

对长江上游地区2006年陆地植被总NPP进行统计,得到2006年长江上游地区不同植被NPP总值和平均值,见表3.3。

13

表3.3 2006长江上游不同植被NPP统计表

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合计

植被类型 落叶针叶林 常绿针叶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灌丛 疏林 海边湿地 高山、亚高山草甸

坡面草地 平原草地 荒漠草地 草甸 城市 河流 湖泊 沼泽 冰川 裸岩 砾石 荒漠 耕地

高山、亚高山草地

像元数 0 223936 94208 14080 136512 11328 0 191360 13312 20224 1536 0 512 13568 1984 320 3328 7872 512 0 193216 57088 984896

平均值 0.00 355.56 949.82 569.18 382.68 456.10 0.00 435.89 608.70 316.19 75.44 0.00 170.49 401.39 353.69 284.94 216.12 211.85 153.12 0.00 388.03 226.70 435.84

总和 0.00 79.62 89.48 8.01 52.24 5.17 0.00 83.41 8.10 6.39 0.12 0.00 0.09 5.45 0.70 0.09 0.72 1.67 0.08 0.00 74.97 12.94 429.26

注:NPP平均值单位为gC/m2/yr,NPP总量单位为1012gC/yr

计算结果表明,2006年长江上游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为429.26×1012gC/yr,平均值为435.84gC/m2/yr。

2.2 长江上游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

通常人们把自然植被分布格局随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称之为“三向地带性”,正是这种“三向地带性”和复杂多变的环境、气候条件共同决定了陆地生态系统NPP的空间格局变化。

长江上游东西部气温差异显著。四川盆地东部以及宜宾至宜昌长江干流沿岸一带,气温较高,年均温18℃以上。成都平原年均温16℃左右,盆周山区年

14

均温14~16℃。金沙江下游河谷区海拔1300m以下,年平均气温达到20℃以上,为长江上游气温最高地区。高原大部分年平均气温为0~8℃,其中石渠、色达以北及通天河一带,年平均气温低于0℃。江源区年温在-4℃左右,系长江上游气温最低地区。

长江上游西部高原地区年平均降水较少(200~800mm),由东往西减少,源头地区五道梁仅270mm左右。长江上游东部广大地区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湿气流控制下,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800~1500mm,地区分布差异较大,具有由东向西较少的特性。但受地形的影响,在四川盆地周围山地及云贵高原东部分布着几个多雨中心。

长江上游幅员辽阔,山地众多,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上游东部属北亚热带季风和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西北部为山地高原气候,横断山地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不仅具有从南到北热带、亚热带到寒温带的纬向温度变化以及从沿海到内陆的干湿变化,同时亦具有明显的沿海拔高度变化的垂直地带性。

长江上游自然植被NPP的分布受水热条件的限制相当明显,陆地生态系统植被NPP空间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从西北向东南呈逐级递增趋势。从整个流域来看,青藏高原东部的山麓植被覆盖率较高,植被类型多样,因此净初级生产力也较高,NPP平均值超过了1000 gC/m2/yr;四川盆地以及重庆等丘陵地区主要为农田,NPP在500 gC/m2/yr左右;西北长江源头地区为草地及荒漠区,植被覆盖率极低,且降雨减少,有些地区甚至寸草不生,NPP最小,平均值在100 gC/m2/yr以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受水分及温度的限制比较厉害,温度升高、降水增加都会减少这两个因素的限制作用,因此,NPP的相对增加幅度比较大。这与国际生物圈计划(IBP)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2.3长江上游不同植被类型初级生产力

长江上游植被类型复杂多样。按地域水平分异特征,包括不同地带性植被类型,如西部江源草甸草原与草甸、川西暗针叶林、川西南滇北亚热带偏干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偏湿常绿阔叶林、横断山北部温带落叶林以及四川盆地以农业植被为主的植被类型。同时,长江上游许多山地的植被都具有垂直的分带性,在海拔

15

1000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1000~2500m为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混交林,2500~3000m为云杉、冷杉混交林,3000~4000m为冷杉林,4000m以上为灌丛、草甸和高山流石滩植被。

由于不同植被类型对光能的吸收和转化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再加上生态环境因子的区域性,所以在不同的植被类型之间,植被的平均NPP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2006年长江上游不同类型植被NPP的差异也是相当明显的。图3.7、图3.8分别显示了2006年长江上游不同类型植被总NPP和平均NPP的情况。

2006年长江上游不同类型植被总NPP100.0090.0080.00总NPP(1012gC/yr)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灌疏海高叶丛林边山阔湿、叶地亚林高坡面草地平原草地荒草城河湖沼冰裸砾荒耕高漠甸市流泊泽川岩石漠地山草、地亚高图3.7 长江上游不同植被类型2006年总NPP

由图3.7可以看出,在2006年长江上游不同植被类型的全年总的初级生产力中,以常绿阔叶林最高,达到89.48×1012gC/yr;其次分别是高山、亚高山草甸(83.41×1012gC/yr)、常绿针叶林(79.62×1012gC/yr)、耕地(74.97×1012gC/yr)、灌丛(52.24×1012gC/yr);这几种植被类型其全年总初级生产力均超过了50*1012gC/yr;砾石、城市、沼泽、荒漠草地最低,分别是 0.08×1012gC/yr、0.09×1012gC/yr、0.09×1012gC/yr和0.12×1012gC/yr。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