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政治思想史形考3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中外政治思想史形考3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8f86600eff9aef8941e06d0

一、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秦始皇决定废除( C ),全面推行( ),将全国划分为36郡。 A. 井田制/世袭制 B. 庄园制/领主制 C. 分封制/郡县制 D. 郡县制/分封制

2.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是由( C )制定的( )。 A. 商鞅/《商君书》 B. 韩非/《韩非子》 C. 李悝/《法经》 D. 李斯/《焚书令》

3. 秦国改革和谋求统一的指导思想是( D )。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4. ( D )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 A. 伏羲 B. 黄帝 C. 尧 D. 秦始皇

5. 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以( D )为特色。 A. 天命不可变 B. 重罚 C. 树儒排佛 D. 注重调解

6. 西汉末年,儒学中的神秘成分增大,发展处( B )。东汉则给予其官方身份,使之成为东汉政治思想的主流。

A. 天人合一 B. 谶纬之学 C. 纲常名教 D. 玄学政治

7. ( D )在位期间大体能从谏如流,是历史上最善于求谏入流,是历史上最善于求谏、纳谏的帝王。

A. 周公 B. 秦王嬴政 C. 曹操 D. 李世民

8. ( B )是隋朝时期儒学复兴的先驱之一,也是儒学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人物。 A. 董仲舒 B. 王通 C. 韩愈 D. 柳宗元

9. 唐代中期,柳宗元作( A ),论证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和郡县制的优越性,结

束了汉魏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长期争论。 A. 《封建论》 B. 《贞观政要》 C. 《资治通鉴》 D. 《盐铁论》

10. 秦朝实行( B )的官僚制度。 A. 世卿世禄制度 B. 三公九卿制度 C. 科举制 D. 恩荫制

二、名词解释(共 3 道试题,共 30 分。) 1. 儒家学派 参考答案:

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孔子。他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整理并编定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典籍,这些典籍后来成为儒家经典,称为\六经\。孔子提出了系统的政治学说,创建了儒家学派,他成为儒学的祖师。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孔子外,有孟子、荀子。儒家学派的主要特点有三:第一,祖尧、舜,宪章汤、武、尊崇王之道。第二,崇尚礼仪即尊卑上下等级秩序,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政策原则倾向于人治、德政。第三,尊崇孔子。无论儒家中的哪一个支派,都尊奉孔子为祖师。 2. 独尊儒术 参考答案:

汉初,适应恢复社会经济和重建统治秩序的需要,主张清净无为的黄老思想兴盛一时。儒家也在对秦亡的反思和寻找长治久安之策中恢复和发展起来。随着汉的巩固和强盛,统治者开始寻求新的统治思想。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了神秘主义改造,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政治学说。他鼓吹大一统和君权至上,又提出纲常理论,以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因而受到统治者的欣赏。汉武帝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学上升为官方学说,成为政治指导思想。由此,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 3. 道统 参考答案:

韩愈通过自己的道与佛老之道比较,阐发了儒学道德内涵。他认为仁是认得内在道德,义是行为表现,遵行仁义即为道,德则是一种仁义的内在自觉。为了进一步强调道德万世不易,提高道德地位,韩愈还专门提出了道德传承系统的问题,并虚构了一个道德代代相传的系统,即道统。道统说表明,儒学之道的产生远早于佛老,是华夏文化之正统。而孟子之后,儒家经学不能继承道,将道发扬光大,只重儒学的皮毛说法,而忽视其根本,结果导致儒学的衰微。解决的方法就是破除经学旧说,以道为核心,重建儒学。 三、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15 分。)

1. 什么是无为而治?老子和庄子提出的无为而治的依据和实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基本政治主张,老子和庄子都持这种观点。他们说的无为而治不是统治者放弃统治,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某种“无为”的方式以达到治理,这就叫做“为无为而无不为”。其主要内有有二:<br/>第一,君主无为,即统治者要小心翼翼治理国家,减少政治干预和政治活动,“治大国若烹小鲜”。第二,使民无为,就是要使民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2)无为政治提出的依据是基于道家学派对“道”的考察。老子期待着使民不能为,民风就会复归于善良、淳朴,社会也就好治理了。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政策,体现了老子政治思

想的本质。

四、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25 分。) 1. 如何理解周公的政治思想特点是重在调节? 参考答案:

周公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解为特色。其主要表现为:<br/>(1)对传统天命观的修正。周公根据周初的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第一,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即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他在《多士》中分析了商克夏、周克商的原因。周公认为,商克夏、周克商实际上是上天意志的体现,是不可抗拒的。第二,周公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民主即民之主,就是君王。周公认为君主由天选定的,选择的标准时德行。因为商汤有德,所以天让汤替代桀作“民主”,灭夏建商。周文王崇德慎罚、爱护小民的种种德行得到了天的赏识,所以周武王一举灭商,建立周朝。第三,周公主张以民情见天命。即上天的意志可以通过民情表达出来,通过体察民情可以了解天意。这种观点将人们的视线从单存依靠和祈求天的保佑上,转到现实政治中来,主张通过施政来主动争取和巩固上帝的眷顾。周公的思想代表了早期政治家对于政治兴废、社会变革的规律性认识。(2)施政的指导思想。“惟命不于常”意味着任何已经得到天之大命的人都可能失去天命的眷顾,因而当政者要有一定的政治危机感。这种政治合法性论证实际上提出了推行治国的积极政策,以及改善政治状况的必要性。周公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有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等。在周公的诸多施政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保民和慎刑罚。保民就是处理好统治者与民的关系。具体言之,治民要敬慎,统治者的行为要约束,要体察民情。周公把“慎罚”视为德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刑罚与德的关系上,他认为德是根本,刑罚是辅助。他把慎刑罚叫做“义刑义杀”,意为要刑罚适当。周公根据周初的形式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提出了德的思想,主张按照德要求,敬天、敬祖、明德、保民、慎罚,调节处理好统治者与民、与天的关系,以上得天助,下得民和,最终确保周朝统治的长期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