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灾害的暑期实践报告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关于灾害的暑期实践报告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94a71e5aeaad1f346933fa1

伤员分类法适用于大规模的救援行动,能将救援资源最大化利用,同时在第一时间内救助更多的伤员。我们在课堂中还学习到了很多其它十分实用的灾害救援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官也注重与我们进行各种互动教学,如开展课堂讨论,师生转换教学等等。

2、重视室外实践能力,强化救援队伍团队合作度。四天的培训强度很大,每天都有室外演习的课程。如第一天是室外勘察灾害地形和模拟夜间室内搜索,第二天是室外实践担架救援,模拟火灾建筑内救援等等。在灾害救援过程中,往往最重要的不是能否及时展开医疗治理,而是如何在最合理的资源分配下,将更多的伤员进行安全转运。灾害发生地通常十分不稳定,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多次灾害,所以一个灾害救援队伍不但要有扎实的救援技巧,更应彼此熟悉,懂得配合,注重团队合作。室外实践能力包括从基本的担架捆绑技术到统筹安排所以的救援队伍,救援合作包括从平稳地担抬担架到医疗和机动人员互相配合。这四天的培训虽然短促,但是通过高度地进行室外演练,我们都掌握到了许多实际有用的灾害救援技巧。

第五节、当代大学生参与灾害救援的优势

我国近年来灾害频发,然而却涌现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志愿者风潮”,其中的主体就是广大的当代大学生。同时,在许多灾害救援的各处,当代大学生志愿者也起到了许多重要的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和关注,这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参与灾害救援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一、青年大学生们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对社会国家都有一个比较强烈的责任感,“国

家兴亡,我的责任”

首先来诠释一下社会责任感的定义,所谓“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具体点说就是社会并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尽管社会不可能脱离个人而存在,但是纯粹独立的个人却是一种不存在的抽象。简单点说就是没有人可以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对社会负责,对其他人负责的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社会变的更加美好。

15

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何?根据国家统计局太原调查队于2010年5月6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较强,而且六成多的大学生表示愿意通过参加各种志愿义务活动,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以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其中,在对\你觉得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的提问结果显示,49.67%的被访者认为大学生有较强社会责任感,22.33%认为在危机关头更能看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而认为大学生自我意识太强,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占28%。\如果有机会,我非常愿意去灾区做一名志愿者,为灾区的重建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一位大学生如是表示。在\你愿意参加哪种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的选择中,65.11%的大学生表示愿意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志愿义务活动,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大学期间,参加过的社会活动\中,29.27%的大学生曾为灾区捐过款,24.12%的学生表示曾主动参加过义务劳动,为希望工程捐款、为困难同学捐款、无偿献血的占到了36%以上。社会作贡献方面,44.33%的大学生为社会作贡献的意愿比较强烈,29%的大学生意愿非常强烈,丝毫没有\时刻准备为国家作贡献\这个想法的大学生仅占2%。

从这些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来看,总体上讲,我国的大学生对自己“是中国公民”这一公理来说,我们的大学生们对国家是很有归属感的。由此,作为一个大家庭里的一个成员,对家庭的事物就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因为家里的一切都关系到每一个人,即我们的每一个同胞,也包括自己。

二、大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多

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生,由我们的切身经历和通过各方面渠道的调查,可以很明确地得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其实是很多的,即除了上课学习,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多,像平时的周六日,每年的寒暑假,特别是大一大二的时候,学校不会有实习等硬性规定,自己也不需要急于找工作或是复习考试。这也就意味大学生成为救援队伍里的一份子从时间上来讲是有很大优势的。再次,特意对当代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做了如下分析调查。

通过总体调查,79%的大学生课余时间基本充足。具体调查显示,21%学生课余时间不充足,18%学生很充足,61%课余生活基本充足。可见,占大多数的大学生课余时间基本充足,可用来发挥的空间还很大。

16

图表1 大学生课余时间图饼比例图

那么大学生到底是怎样利用这些课余时间的,他们的主观想法与我们需要承担救援队中的一方面力量有什么矛盾呢?

通过对大学生主观想法与实际行为做了对比分析发现,有42%的同学选择学习社会经验和技能,而在课余活动中选择兼职或义工的人仅有15%。此外,在对于以下三种说法“①在课余时间里就应该尽情的娱乐交友②在课余时间里应该抓紧时间学习③在课余时间里学习固然重要,但也要适当放松”的评价中,对于第一种说法普遍认为有点同意,占37%,对于第二种说法也普遍认为有点同意,占49%,但第三种说法同学们的普遍看法是非常同意,占83%。这说明了同学们都认为在课余时间里要劳逸结合,但实际上在课余时间里上网的比例却大于学习的比例。

由此看来,有42%的同学认为应选择多学习社会经验和技能,这就是希望的曙光,有一大群希望多学东西的大学生,有一群能想到利用自己课余时间来提升自己的技能的大学生,那么大学生充当轻型救援队中的部分力量就有可能实现。

第六节 关于当代大学生参加灾害救援的几点问题

当代大学生在现有的激情、学识、能力的基础上,若加强学习基础的灾害救援知识、救援概论、救援仪器基本原理、法律法规、志愿者救援队有关规定和程序等,同时掌握基本的救援技能、搜索技术、营救技术、急救医疗基本常识技术、救援设备使用、外语、

17

车辆驾驶等技能,并通过一定的体能训练、野外综合培训和演练等实践演练,他们完全可以成为专业救援力量的重要补充,在灾难现场有效的提高受灾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然而,通过我们对与我们一起参加此次救援培训的专业医疗人员和专业的灾害救援培训教官的采访结果分析,当代大学生参与灾害救援仍然存在几点问题。

一、灾害现场的生命救援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救援人员到达灾区后接受救援命令、到达救援目的地、搜寻被困埋压人员、展开抢救行动、伤员救出后的处置等生命救援的全过程,每一环节都关系到救援工作的成败。

(1)灾害现场需要的是专业的救援队。因为在灾害救援过程中,能否迅速有序地进行现场救援工作,安全有效地进行转运伤员、及时有效的挽救生命,使灾难危害的程度减少到最低点是极其最重要的。而专业的救援队通常由具有领导和卫勤指挥能力的专家作为队长,负责救援队的整体指挥协调工作;同时队内下设各个专业组,包医疗组、卫生防疫组、安全保障组、后勤保障和通讯组等。而不是可能基本的一些急救知识都不会的大学生。据统计,汶川特大地震中我国投入救援力量总人数约170000人,矿山危化救援队约 4000人,消防与地震救援系统救援队约18000人,国内专业救援队有 96支,约 18000人,国际救援队有4支。所以在灾害现场或许我们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毕竟作用是有限的。

(2)在参与救援的人员中,军队历来都是抢险救灾的主力军和突击队。近20年来,在10万多次抢险救灾,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出动官兵2300万人次,抢救遇难群众1000多万人,而1976 年参加唐山大地震救援的 20 余万人员中有救灾大军 14 万,1998 年抗洪斗争中总兵力约 24.5 万人,2008 初南方雪灾和5·12 汶川特大地震,汶川特大地震中解放军与武警也约占了救援总人数的95.3%。所以中国灾害救援在人力资源配置上还是很充足的,我们过去了也可能只会给他们的救援带来困扰而已。

二、灾害破坏性非常大,一直处于安逸环境中连自身安全都不能保证的大学生很明显不

能迅速有效地去救人。

(1)地震洪水雪灾等自然灾害,其破坏强度、波及范围、人员伤亡都是相对较多的。汶川地震受灾范围达10万余平方公里,有近百万幢建筑倒塌,特别是重灾区的 90%以上建筑倒塌,如北川、汶川、茂县、青川等县城或村镇均变成一片废墟,数十万群众被埋压、被困在倒塌的建筑内或废墟中,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们可能都自身难保,在情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