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第9章《中心对称图形》单元综合测试(含解析)(新版)苏科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八年级数学下册第9章《中心对称图形》单元综合测试(含解析)(新版)苏科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98c35da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06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2)题时,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推知四边形AEDF是平行四边形”是解题的难点.

14.要使一个平行四边形成为正方形,则需增加的条件是 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 (填上一个正确的结论即可).

【考点】正方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专题】开放型.

【分析】根据正方形的判定和定义进行填空.

【解答】解:根据正方形的判定和定义知:有一组邻边相等且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对角线相等且相互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故答案为:“一组邻边相等且一个角是直角”或“对角线相等且相互垂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正方形的判定和定义.

15.已知:如图,把一张矩形纸片ABCD沿BD对折,使C点落在E处,BE与AD相交于点O,写出一组相等的线段 OA=OE或OB=OD或AB=ED或CD=ED或BC=BE或AD=BE (不包括AB=CD和AD=BC).

【考点】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专题】压轴题;开放型.

【分析】折叠前后的对应边相等,结合矩形的性质可得到多组线段相等. 【解答】解:由折叠的性质知,ED=CD=AB,BE=BC=AD, ∴△ABD≌△EDB,∠EBD=∠ADB,由等角对等边知,OB=OD.

【点评】本题答案不唯一,本题利用了:1、折叠的性质: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2、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角对等边求解.

16.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为6cm和8cm,菱形的周长是 20 cm,面积是 24 cm. 【考点】菱形的性质;勾股定理.

【分析】根据菱形的面积等于两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可得到其面积,根据菱形的性质可求得其边长,从而可得到其周长.

【解答】解: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BD,AC分别是其对角线且BD=6,AC=8,求其面积和周长.

∵四边形ABCD是菱形,BD,AC分别是其对角线, ∴BD⊥AC,BO=OD=3cm,AO=CO=4cm, ∴AB=5cm,

∴菱形的周长=5×4=20cm; S菱形=×6×8=24cm. 故本题答案为:20cm;24cm.

2

2

2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菱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的理解及运用.

17.如图,P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的边AD上的一点,且PE⊥AC,PF⊥BD,则PE+PF=

【考点】正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 【专题】计算题.

【分析】根据条件可以得到四边形PEOF是矩形,因而PF=OE,同时易证△AP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因而AE=PE,则PE+PF=OA.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解.

【解答】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边长为4, ∴AD=CD=4 AC⊥BD∠DAO=45°; ∴AC=AD+CD=4+4=32,则AC=4∵PE⊥AC,PF⊥BD, ∴∠PEC=∠PFB=90°; 又∵AC⊥BD,

∴四边形EPFO是矩形; ∴PF=OE,

又∵∠DAO=∠APE=45°, ∴AE=PE;

∵AE+OE=OA=AC=×4∴PE+PF=2故答案为2

. .

=2

2

2

2

2

2

【点评】此题较简单,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解答即可.

18.斜拉桥是利用一组钢索,把桥面重力传递到耸立在两侧的高塔上的桥梁,它不需建造桥墩,如图:、钢索

、…、

是斜拉桥上五条相互平行的钢索,并且

=80m,最短的钢索

被均匀地固定在桥面上.已知最长的钢索、

的长分别为 40 m和 60 m.

=20m,那么

【考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梯形中位线定理. 【专题】应用题.

【分析】需要先求出B2、B3、B4是B1到高塔底端的四等分点,由题可知A1B1、A2B2、A3B3、A4B4是互相平行的.此题只需分别根据梯形的中位线定理进行求解.

【解答】解:∵B2、B3、B4是B1到高塔底端的四等分点,A1B1、A2B2、A3B3、A4B4是斜拉桥上互

相平行的钢索,

∴A4B4是△AA3B3的中位线, ∴A3B3=2A4B4=2×20=40m,

∵同理,梯形A1B1B3A3的中位线是A2B2 ∴A2B2=

=

=60m.

故答案是:40、60.

【点评】本题只要是把实际问题抽象到三角形及梯形中,利用三角形及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列出方程,通过解方程求解,体现了方程的思想. 三、解答题

19.如图,在△ABC中,D是AB上一点,且AD=AC,AE⊥CD,垂足是E,F是CB的中点.求证:BD=2EF.

【考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专题】常规题型.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在三角形中准确应用,并且求证E为CD的中点,再求证EF为△BCD的中位线.

【解答】证明:在△ACD中,因为AD=AC 且 AE⊥CD,

所以根据等腰三角形中底边的垂线与底边的交点即中点,可以证明: E为CD的中点,又因为F是CB的中点, 所以,EF∥BD,且EF为△BCD的中位线, 因此EF=BD,即BD=2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