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刿论战》复习专用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1《曹刿论战》复习专用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9cd5965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e6

曹刿论战《左传》

内容主题

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第一段(曹刿问战)

总: 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第二层(“问”到段末) :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其作用是什么?

答:(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

2、表明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庄公能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3、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答:不是多余的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也表明了曹刿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4、曹刿为什么赞同鲁庄公战前准备的第三个条件,请简要分析。

答:此题为开放题,赞同理由只要联系到“取信于民”即可。如:曹刿从鲁庄公把打胜仗的希望寄托在“体察民情,尽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方面,看到了庄公取信于民的思想,所以赞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第二段(曹刿参战)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1、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 答:深谋远虑,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

1

2、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答: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

3、课文的“将鼓”“将驰”表现了庄公什么特点?“未可”“可以”表现了曹刿什么特点?答:“将鼓”“将驰”表现了庄公急噪冒进;“未可”“可以”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第三段(曹刿论战) 战后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

1、鲁庄公有很多可贵的地方,请结合文章分析。

答:只要围绕一点来谈,言之成理即可。可贵之处如:能听取别人的意见。知人善用。礼贤下士。不耻下问。亲自参加战斗。

2、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 ①政治方面:答:①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②军事方面:答:②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出击的合适时机是什么时候?追击敌兵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答:出击:彼竭我盈,追击:望其旗靡。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本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曹刿这个人物?

答: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曹刿和乡人、鲁庄公进行对比,刻画了曹刿热爱祖国、深谋远虑、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军事家形象。 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 (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二、上下团结 君民一心 (团结曹刿 知人善用) 三、掌握策略 以逸待劳 (不盲目于强齐硬战) 四、把握战机 后发制人 (彼竭我盈 一招致胜)

鲁庄公评价

鲁庄公的不足之处是,性格急躁,不懂军事,缺乏政治才能,遇事慌张鲁莽,总将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不能够冷静的思考与分析问题,抓不住事情本质,但绝对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他能够敬天保民、善待臣工、忠于职守、从谏如流,知人善用,是一个少有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明君。 曹刿评价

政治上远见卓识,敢于进谏,善于进谏,以民为本来决策战争,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在军事上,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面对不利局面,冷静与睿智,善于把握战机,详查敌情,计谋出众,做事谨慎,对战场形势的判断洞若观火,

2

是一个极为不凡的指挥家形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