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结构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资本论》的结构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9dd477b16fc700aba68fc64

<<资本论>>结构

值规律。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就是价值规律,它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要求商品进行等价交换。

1劳(2)剩余价值理论。这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到第六篇讲述的内容。有六个要点:○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理论的全称,实际上是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因为资本和剩余价值分不开。而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下,货币才会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是创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3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的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形成价值和价值增殖的过程。○

4提高剩余价值率有两种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动两部分,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5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而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更多地使用后者是其基本趋势。○

不是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工资是一个分配问题,马克思之所以把它作为生产问题,而且当作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因为只有说明工资是什么,才能够证明剩余价值的存在。如果说工资是劳动的价值,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都以工资形式付给工人,那么就没有剩余价值可言,也就没有剥削的问题了。马克思的创新就在于把劳动和劳动力加以区分,说明了工资的本质,从6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而说明了剩余价值。 ○

(3)资本积累理论。这是第一卷第七篇的内容。剩余价值理论阐述的是资本如何产生和带来1资本积剩余价值的问题,而资本积累理论讲述的是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它有六个要点:○累的实质是剩余价值资本化。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回答了资本的来源。资本并不是资本家勤俭节2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主义的特点约积累起来的,而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

3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而没有扩大再生产就没有资本积累。○

4随着资本的进行,资本有机构成会不断提高,工人阶级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的社会地位会相对降低。因为,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总资本中的不变资本部分增加,而可5资本积累的变资本部分会相对减少,对工人的需求就会降低,所以工人阶级的地位相对降低。○

6马克思把史和论结合起来,讲述了资本原始积累问题。所谓原始历史趋势,是剥夺者被剥夺。○

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剥夺的历史。

1资本(4)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二卷第一、二篇的内容。有七个要点:○是不断运动的,停止运动,资本就停止了生命。资本的运动要经过三个阶段,相应地资本将采取2实现资本循环的基本条件是三种资本形态同时三种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3资本循环的全部时间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合。○4资本运动在流通领域并列和相继进行。○

发生的费用,叫做流通费用,它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就是运输、包装、保管等费用,这是生产在流通当中的继续。纯粹流通费用,是纯粹与流通相关的,单纯与商品形式变化有关的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创造价值,而纯粹流通费用不创造价值,它是从5周而复始的、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周转。○6因资本不同部分剩余价值中得到补偿。○

7资本周转速度决定年剩余价值率的的周转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高低。

1社会资(5)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这是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的内容。有七个要点:○

36

<<资本论>>结构

2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实物构成是生本是个别资本的有机总和,不是简单相加。○

3社会总产品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必须进行三个方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价值构成是C+V+M。○

4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或基本条件是:Ⅰ(V+M)面的交换,它的实现条件是:I(V+M)=ⅡC。○5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Ⅰ(V+△v+>ⅡC。○

7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是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即粗放的扩大再生产和集约的扩大再生产。○

通过盲目、生产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来强制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不纯粹是坏事,因为可以通过危机来强制调整经济比例,确保再生产能够继续进行。而且,为了摆脱危机,资本家要改进技术。

(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到第三篇的内容。这里,马克1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思以产业资本为背景,进行了抽象分析。有五个要点:○

m6扩大再生产分为外延的)=Ⅱ(C+△c)。○

x2不同利润率是形成部门竞争的基础,值被看作是预付总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3平均利润形成而部门竞争的结果形成平均利润率。按平均利润率计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后,市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生产价格不是价格,而是平均利4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5平均利润形成后,润形成后的价值。○

它证明了资本家作为一个阶级来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事实。

1商业(7)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的内容。有四个要点:○2商业利润是从产业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3商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业资本家不仅获得利润,而且要获得平均利润。所以,商业资本形成后,生产价格就等于:成本4商业店员和产业工人一样,都是被资本家剥削的无产者。所以,店价格+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员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8)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的内容,是整个《资本论》中篇幅1借贷资本是一种生息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和商业最大一篇,它分上、下两部分。有五个要点:○

2利息是平均利润一部分的转化形式。○3借贷资本是从属于职能资本派生出来的一种资本形式。○

4在货币资本资本的一种独特的资本形式,它只有被借到职能资本家手里,才能成为职能资本。○

5银行资本家不仅通过职能资本家来剥削雇佣工人,而且和借贷资本之间,银行在起媒介作用。○

6信用制度可以促进利润的平均化,加速再生产过程,有利于流通费用的也直接剥削银行雇员。○

减少,也促进股份公司的成立。但是,信用制度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即用剥削别人劳动的方法来发财致富)发展成为最纯粹、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并且使剥削社会财富的少数人人数越来越减少;另一方面,它又转到一种新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有了信用制度,就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在信用制度的条件下,建立了股份公司等等,孕育出了新社会制度的因素。

1地租理论涉及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的关系,即大土地所有(9)地租理论。有六个要点:○

2地租理论是以生产价格理论为基础的。地租是土地私有者阶级、农业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3地租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级差地租的实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是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体,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与它的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转化而来的。土地的资本主义经

37

<<资本论>>结构

营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原因,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是级差地租的源泉。土地优劣的差别是级差地4级差地租有两种形式。○5绝对地租的实体,是由农产品的价值和社会生产租产生的自然条件。○

价格之间的差额转化而来的。由于农业有机构成高和土地私有制存在而不能参与竞争,所以农产品的价值是高的,与全社会形成的生产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这一差额就被大土地所有者占6土地价格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土地所提供的地租的购买价格,它有,这就是绝对地租。○是按普通利息率计算。

(10)各种收入及其源泉。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的内容,马克思没有写完。因为这一篇是全部《资本论》理论部分的最后一篇,所以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神秘性的一个总揭露,1讲了 “三位一体”公式的神秘性。是对第三卷的总结,也是对全书的总结。这里有四个要点:○

“三位一体”公式是资产阶级经济学提出的,即资本产生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得到工资的理论,把资本主义的全部生产关系概括在这一公式中,从而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也是一种永恒的社会,它不存在矛盾。马克思揭露了“三位一体”公式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指出生产决定分配,不是分配决定生产,商品的价值是由三种收入构成的,它不是由分配决定的,而2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是由工人的劳动所创造。○

工人自己也成为商品的出售者;第二,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这两点概括,3马克思肯定了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规定的生产已经把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制度区别开了。○

4阶级的形成和阶级之间的关系,不是由收入决定,而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 关系表现。○

三、如何评价和运用《资本论》

我想用于光远先生在2002年4月21日给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话来概括这一问题:“首先,《资本论》是一部科学著作,既然是科学著作,就一定会有生命力,这是无容怀疑的。再说,我认为结合中国市场经济实际来研究《资本论》的工作,还没有真正开始。所以,有关《资本论》的研究会今后还应举行很多次。还有,研究《资本论》和研究西方经济学可以结合起来,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市场经济运行的理论,可以而且应该学习和借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有这种气魄,当年马克思写《资本论》时就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经济学家的许多思想材料。”

38

<<资本论>>结构

《资本论》的中心和结构:

一般都认为《资本论》是3卷,实际上还应该加上个第4卷《剩余价值学说史》。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这个著作第2卷将探讨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册)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三册),第3卷即最后一卷(第四卷)将探询理论史。”(第1卷,第12页)马克思在1866年10月13日给库格曼的信中写道:“全部著作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册理论史”。可见,《剩余价值学说史》是作为《资本论》的—个组成部分的。

整个4卷《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贯穿全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恩格斯说道:“马克思的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

第1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第2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3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第4卷“剩余价值理论”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理论史。

整个4卷《资本论》中心突出、结构严密、逻辑的顺序和历史的顺序基本一致,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建立的严整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体系,对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体系的建立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现在,国内外已经有一些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著作在尝试运用《资本论》的体系。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