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结构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资本论》的结构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9dd477b16fc700aba68fc64

<<资本论>>结构

私人产品的每种商品不能自己表现其作为社会产品的价值。另外也不能用同样是私人产品的其他商品的价值来表现,而是用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一种商品的价值用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事实上市商品用商品来表示,是交换的出发点,这就是【简单的价值形式】。这种形式说明了已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对处于【相对价值形成】的商品来说是具有直接交换可能性的形式。这里看到了货币的萌芽。但是每一种商品,作为商品并不是只要求和另一种商品,而是要求和其他所有的商品交换,所以其价值必须用其他所有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示,因此这里就出现了价值形式的发展。马克思把每种商品的其他一切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示的形式,作为【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来阐述。他明确指出,每一种商品在这种形式中,它的价值性质,是与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无关的抽象的人类劳动的体化物。但是它仍然是一种未完成的价值形式,每出现一种新商品,其范围就得扩大。并且是不统一的,各种商品都是种类繁多的等价物。另外各种商品不是作为商品和其他劳动手段的增加为条件的,生产资料对劳动力的比例可以说一般是增加的。马克思把这个关系称作资本的技术构成。之所以如此是同为这个技术结构,可以和生产资料、劳动力的价值是毫无关系,而技术构成是作为C和V的一定的价值构成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两者绝不是一致的。因此马克思特别把前者的变化表现为后者的变化这一内容称之为资本有机构成,当简单地位资本构成时一般地就是指这个有机构成。首先从(资本构成不变,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开始考察,资本有机构成如果没有变化,资本的量的增加自然需要按比例追加劳动力。然而,工人人口的增加速度有一定的自然限制,不能随资本积累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资本如按统一构成增加的话,资本的积累就不能不受到工人人口本身的限制。对劳动力商品需求的增加必然使工资上涨,而工资上涨会使利润减少,因而使资本的积累能力减弱,这样对劳动力的需求反过来会趋向减少。可以说资本受到为其提供积累的劳动人口界限的限制,它同时表示劳动工资也受到一定界限的限制。

但是这种资本有机构成比例不变的资本积累,毋宁说只是一个抽象的侧面。资本的积累一定表现为生产力的提高。马克思进而把这一点表述为(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如上所述,资本生产力的增加,一般地讲是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随之而使V部分在总资本中所占比例下降。资本吸引劳动力,即使是在劳动力绝对增加的场合,和追加资本的数量比较,不能不是相对地日益减少。因此,资本积累的提高,一般地形成(相对过剩人口),这就是形成了一支根据资本的需要随时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这样,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的劳动力商品,不是单纯依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外部,由自然条件所提供的人口,而是靠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独立于自然界限而得到创造和确保。因此资本的积累过程也就位资本家实现了劳动力商品的扩大再生产,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通过工人的竞争一般地不能不使工人对资本的地位恶化,显示了所谓贫困化的倾向。马克思把这种相对过剩人口的具体形式,以当时的英国的状况为基础,区分为(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在作了上述的基本规定后,在这篇的最后作为《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例证》,详细地研究了英国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工人的状况。

(4)所谓原始积累

资本的积累过程是资本家对工人关系的扩大再生产。但是这个过程是以资本原始积累把劳动力商品化的基础已经形成为前提的。第24章分析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生,说明了资本积累的原始形式。首先

12

<<资本论>>结构

把英国15世纪以后的历史作为对象考察了<对农民的土地掠夺>,说明封建制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无外是创造丧失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的过程。它往往是通过暴力来完成的。另外和这个过程相对应的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以及(工业资本家的产生)。其间的英国历史同时也说明了资本主义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意义。这样,马克思最后作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论述了资本积累的进行促进了资本的(积累)和(集中),造成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化,这就不能不达到打碎资本外壳之点。第一卷的最后一章(现代殖民理论),与前一章资本的原始积累相对应,用具体事实批判了经济学家(威克菲尔德)的资本观,揭露了经济学家,在资本主义的宗主国认识不到的资本的本质,在缺少无产阶级的殖民地却不得不承认它,这就是如果没有无产阶级就逐步生产资料也不能成为资本这个事实。

13

<<资本论>>结构

二 第二卷的结构

《资本论》第一卷是以<资本的生产过程>为对象,而第二卷是以<资本的流通过程>为研究对象的。然而资本本来是以流通形式出现的,虽说是<资本的生产过程>,也不是忽视流通而能够说明的。事实上,在第一卷也是首先说明了商品、货币、资本的流通形式,以此为交换考察了生产过程。就是说第一卷在需要的范围内也包含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但是尽管如此,在第一卷中,商品、货币姑且不论,待讲到资本,因为它的生产过程是考察的对象,所以未能充分考察<资本的流通形式>。因此在第二卷特别把<资本的流通形式>作为课题予以阐述,对第一卷作了补充。

首先是<资本的流通过程>这个概念,并不是通常根据这个词所想象的意思。即资本从这个人的手里转到那个人的手里的资本价值变成商品、货币,所谓形态变化的运动之意。这一点在第一卷中当然必须是这样理解的,第二卷通过详细探讨因资本的流通过程包含生产过程而产生的种种问题,说明资本形式的意义。这同时也是对资本概念本身的说明。第二卷不是单纯论述流通形式的资本,而是论述已经掌握了生产过程的<资本的流通>,换句话说它是资本价值的运动把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殖作为依据进行的<资本的流通>,对这一问题的阐述采取了所谓产业资本的运动形式,即G—W?P?Wˊ—Gˊ的形式。

第一、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一篇)

第一篇的第1章到第4章,是整个第二卷的导言部分。在这里说明了所谓的资本流通是资本价值的导言部分。在这里说明了所谓的资本流通是资本价值时而采取时而抛弃货币、生产要素、商品的三种形式这样经常反复的循环运动,这个资本运动有三个方面,(1)货币资本的循环(2)生产资本的循环(3)商品资本的循环。三个循环的关系图示:

明确这三个方面才能阐明资本流通或随着资本流通所发生的种种问题,例如在第二卷第三篇中研究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问题,它不依据商品资本的循环是搞不清楚的。

在第一篇的第5章、第6章考察了随着资本流通所发生的特殊问题:流通问题和流通费用。价值的增殖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的,在论述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时,没有直接地涉及流通过程问题。但是资本的价值增殖也会间接地涉及流通过程问题。但是资本的价值增殖也会间接地涉及流通时间问题。为了不断完成生产过程,除了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本,也需要不直接生产m的流通过程中的流通资本。不明确这个区别,在考察资本的周转期间时,就不会把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都看做是资本必须投入的时间,就弄不清流通时间的长短对资本的价值增殖所给予的影响。另外资本随着流通时间还需要流通费用。但

14

<<资本论>>结构

是这个流通费用,还应该根据形成商品价值的观点,分作:(1)纯粹的流通费用;(2)保管费用;(3)运输费用。纯粹的流通费用单纯是在买卖过程中需要的费用,不附加任何价值,而后两者都是保存和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所必须的费用,是应该附加价值的,虽然哪一种都是流通费用,都是同样的虚费,但必须承认其间的差别。

如上所述在第一篇中考察了资本的运动和随着发生的特殊问题——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然后下边的第二篇考察了对于·个别资本来说,<资本周转>对其价值增殖所给予的重要影响。 第二,资本的周转(第二篇)

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资本再回到出发点去的时候,就是资本的一次周转。周转速度增加,价值增殖率就上升;周转速度减慢,价值增殖率就降低。它和所谓的劳动剥削程度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可以说是构成其条件差别的因素,所以对每个资本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样第7章一般地规定了<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第8章到第11章考察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差别。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资本各部分的周转速度是不同的,所以一般也分作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但是这个区别应该建立在生产资本循环运动的观点上,即像原料等那样资本的每一次周转就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是流动资本;像机器等那样在一定期间停留在生产过程中,每次周转则将其价值的一部分转移到产品中的是固定资本。古典派政治经济学未能明确地区别这一点,这是因为他们未能说明循环的三个方面的缘故,马克思在这里批判地说明了斯密和李嘉图关于这一点的错误观点之后,进而区别了构成资本的周转时间的劳动期间(第12章)和不进行劳动的生产时间(第13章)与流通时间(第14章)。因为它对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对资本的价值增殖关系时不同的。

这样第15章通过对劳动期间和流通时间的对比考察了(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的影响)。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就相应地需要有更多的追加资本。与此同时作为闲量资本不增殖价值而必须在流通过程中停留的资本部分就会增加,当然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多少都会有闲量资本,它是构成信用制度的基础,流通时间的延长由于这部分资本的增加对信用关系有很重要的影响。但是资本周转对mˊ的影响,是由直接从事m生产是v的周转次数积极规定的。流通时间一定不变的话,由于劳动时间的长短可变资本的周转是不同的,劳动时间的长短和流通时间不同,它以一定量的资本在一定的期间内生产不同的m的形式积极的表现出来,即使在mˊ相同的情况下,一年周转五次的可变资本和周转一次的可变资本比较就会是五倍的价值率.这就是马克思的所谓剩余(年剩余价值率).在16章是<可变资本的周转>,说明这一点是资本周转的轴心.第二篇的资本的周转是以追溯的形式进行论述的.先从固定资本周转的特殊性开始,然后追溯到资本周转的中枢——可变资本的周转。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从劳动过程到资本的生产过程,进而从绝对m的生产到相对m的生产,从这种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对比一下,资本的流通过程可以说是其生产过程的反面关系。第二篇最后的第17章论述了,它伴随资本的周转而产生,并受到资本周转的影响,但它不是原来的周转问题.就是说,投入G以后又收回Gˊ的资本,从哪里获得Gˊ=G+g的g,提出了这个使以往的经济学家大伤脑筋的论点以后,以此为媒介而转入了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这个难题是由于以往以提到资本的运动,就是理解为货币资本的运动或生产资本的运动而产生的,没能对资本的价值的运动通过商品资本的循环形式Wˊ??Wˊ予以考察的缘故.就是说假使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