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森林公园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a37201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c7

供科学依据。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该项目区内为沙滩荒地,周围为人工林地,无污染源和其他环境问题,环境本底质量良好。 5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一、地形、地貌、地质。 1、地形、地貌。 工程区位于秦岭主峰南麓山区,中山山地。沟壑纵横,山体巍峨。地势呈北高南低。上坝河纵贯南北。地理坐标为:东经108°21′25″—108°30′5″,北纬33°19′01″—33°25′39″。海拔高度900m~2686m。 2、地质 该区位于秦岭褶皱系南部之印支褶皱带内,居秦岭地槽之中心、区内褶皱断裂发育。以印支期侵入花岗岩为主。出露地表岩石主要为细一中粒花岗岩、灰岩、片岩和石英石等。 二、气候、气象、水文。 1、气候、气象。 该工程区气候属秦岭南麓半潮湿气候区,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水量充足。最高气温37℃,极端最低气温-13.1℃,年平均气温11.0℃左右,无霜期215天,年降水量533.2-1376.1m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88.2 mm,降水多集中在5-10月。每年11月至来年3月为降雪期。年日照为1695.3h。 2. 水文 该区水系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子午河支流的上游,发源于秦岭南麓,河水流经途径为:上坝河→东河→子午河→汉江。上坝河为东河上游段,其东河流域面积135.06km2,流长31.0 km,比降为36.9‰,多年平均径流量4862.2

6

万m3。 三、土壤、植被、生物多样性。 1、土壤 土壤以山地黄棕壤为主,土层厚度一般为20-25cm之间。一期工程区域内为棕沙壤。 2、植被与生物多样性 上坝河森林公园,地处亚热带北缘,植被区系属华北、华中、横断山脉等三个植被区的交汇地,植被成分复杂,过渡性明显。多为常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带,大部分为天然次生林。森林覆盖率高,树种种类繁多。植被类型主要有:落叶阔叶林、锐齿栎树、山杨林、桦木林、针叶林等。层间植被有:猕猴桃、五味子、红藤、金银花等;地被植物有:禾草、蕨类、蒿类等。森林覆盖率为95.1%。 主要动物有羚羊、鹿子、林麝、黑熊、野猪、锦鸡、大鲵、大灵猫、红腹角雉等。体现了上坝河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的区域性。 在一期工程区度假山庄周围均为人工次生林。由于原上坝河林场附近人类活动频繁,附近很少有珍稀野生动物出现,且羚羊、林麝、大灵猫、大鲵等动物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在上坝河上游发源地平河梁原始森林里。一期工程项目区远离原始森林,故不会产生影响。在一期工程项目区内均为上坝河林场荒滩地,区内无古树名木或高大乔木,大多为次生蒿草,生物多样性体现单调。

7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 上坝河森林公园(即上坝河林场),位于210国道附近,西有西万路,南与地方公路-关(关口)太(太山庙)路相连,南由关口-上坝河公路直达县城与西万公路相接。东有月河坪-太山庙路与西万公路相接,交通比较方便。北可达西安,南至安康、汉中,西到四川。原国有上坝河林场辖区分布于城关、汤平、筒车湾、龙王四镇。1970年“三线”建设上马时,为了给“阳安线”铁路提供木材成立了宁陕县新矿林场。后改为宁陕县国有上坝河林场。林场涉及4个乡镇45个村,总人口约2.5万余人。人均耕地2.25亩,人均粮食产量520公斤。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一般。项目区内除零星散住农户外,无学校和文物保护单位,文化教育落后。 上坝河林场属自收自支性事业单位。1999年前采伐经营收入约320万元,99年后实行封山育林“天保”工程后,其经费来源于“天保”经费支付。经费远远不能满足上坝河林场发展需要。为拓宽发展渠道,积极响应中共宁陕县委关于加快生态旅游发展地决定,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开发、体现特色、有效利用、科学保护”的思路,按照《宁陕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通过招商引资联合经营开发,促进保护的方式,建设上坝河森林公园。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