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2017-2018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单元 第五节极地地区(第2课时)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配套K12】[学习]2017-2018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单元 第五节极地地区(第2课时)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a51f2fd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52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第五节极地地区(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认识开展极地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结合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开展极地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本节教材设计较为合理,通本学习认识极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人类对两极地区的利用及两极地区面临的问题。教材通过一系列的地图、图片、文字,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各种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要求,也体现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追求。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较好的完成了地理课程标准要求。

【学情分析】

本节课,其教学对象是初一级学生。学生有如下特点:经过将近一个学年的学习,初步具备了独立学习地理的思维和能力;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有一定的自主性,但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够强,需要一定的指导与帮助;处于课堂自控能力培养阶段;有一定的分析与判断能力,能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

根据以上的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用一些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如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教学过程中以实图等感官冲击,增强学生的印象;注重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不断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历史现状,体会科学家最求真理、不惧艰难险阻的精神。 2.指图说出我国在极地地区建立的的的科考站。(重点) 3.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的重要性。(重点) 【教学模式】三段式教学模式(导学-合作探究-训练反馈)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法、分析归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极地地区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危险重重,但是仍然有许多国家科学家、探险家积极去极地探索,你知道我国在极地分别建设了哪些科学考察站吗?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知道我国建设了这些科考站,那你知道我国最近刚建成的南极科考站吗? 播放泰山站的视频 利用旧知引路,同时为科学学生踊跃发言说出: 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 黄河站 绝大部分同学并不知道,带着强烈的好 奇心观看视频 家的不畏艰险的求知精神埋下伏笔,通过视频的播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导 入 新 课 通过视频可以看出我国正在积极的进行南极科考,从视频中也看出极地环境条件恶承转劣,那为什么很多国家都积极进行极地科考呢?并图片展示危险(暴风雪、冰缝、过渡 坠机) 情境导学一 对 比 分 析 多媒体展示导学要求及任务: 阅读课本50-51页图文资料,完成: 1、列举哪些国家到达极地进行科考活动,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2、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具有怎样的科学价值? 3、找出我国在极地建立了哪些科考站? 引导:人们最初去两极地区的目的是自然探险,而现在的目的是进行科学考察 点播:从探险或科考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精神? 点拨:我国冰川学家秦大河就是穿越南极时其中一位非常出色的科学家,他和科考队员们卧寒冰、沐风雪,置生死于度外,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补充: 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 独立阅读课本,根据师巡察提示。 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或发表不 同看法。师参与总结。 通过阅读了解北极:1831年:英国探 险家约翰.罗斯和詹姆斯.罗斯到达北极 1909年,美国探险家皮尔里成为第一到 达北极点的人 1957-1958年:环绕北极的国家建有54 个科考站 南极:1895年:挪威博尔赫格列文科第 一次登上南极大陆。 1094年:南极第一个科考站—阿根廷奥 长达斯站建成…… 体会科学家最求真理、不惧艰难险阻的 精神,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了解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历史现状 通过自学自己探索研究课本,完成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问题,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体会探险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后来漂移到南极大陆。 利用课件展示极地地区的资源及研究价值。 据图引导: 我国在极地建设的科考站 结合上节课所学及知识储备: 家、(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2)储科学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3)沿岸栖息着家的无数的海洋生物。(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精成为天然实验室。 神,最丰富的是固体淡水资源 能够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对以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后的提供了便利。 学 习、 通过资料了解我国新建的泰山站的建站时间和位置,明确北极的黄河站,南极的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的位置。 生活有所帮助。 在师引导下分析得出: 能看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中山站、昆仑站和新建的泰山站,因为这三个科学考察站都位于南极圈内。 泰山站 承转 分析完科考站的位置,那下面关于极地科考站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合作探究 组内讨论、交流,师巡察提示。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或发1、为什么我国的科考队员都选择在2月左右到南极科考? (引导: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2判断长城站在中山站的什么方向? 据图分析: 表不 同看法。师参与总结。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极11月--次年3月为暖季,而且有极昼现象 在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上辨认方向:顺东逆西,内南外北(地球自转,极点:北逆南顺)。即长城站所在的经线在中山站所在经线的逆时针方向(选择两地之间经度差不超过180°的弧段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则长城站在中 通过学生自己讨论探讨解决不会的问题,发挥了兵教兵的作用,同时利用地图引导,注重提高读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 承转 问题导学二 山站的西方;长城站所在的纬线在中山站的外侧,则长城站在中山站的北方;因此长城站在中山站的西北方。 富有神秘色彩的极地地区,目前也面临着很多困难,我们该如何做呢? 展示导学问题: 1、两极地区面临哪些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对全球带来哪些影响? 2、人类应如何保护极地环境 补充:人们大量使用含氟(氟利昂)空调、冰箱会导致臭氧层空洞出现。 学生结合课本阅读: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地区的冰川、海洋消融速度加快,不仅使极地生物受到危害,而且海平面的升高也威胁着居住40%-50%全球人口的各国主要沿海城市。 通过引导得知:极地环境的变化也会增加极端气候的出现频率。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燃油泄漏,使得极地不再是一片净土, 了解:20世纪80年代早期,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有臭氧层空洞。之后,南极几乎年年都出现臭氧层空洞,而且面积呈不断增大趋势。已经影响到南美洲一些地区人们的生活。 议论纷纷并说出家里的无氟空调和无氟冰箱,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 理解相关国家签订《南极条约》的背景与意义。 既教育学生学习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还有树立环保精神。最后的拓展活动,不仅体现了地理与生活相结合还提高了教学的情感目标 图分析的能力。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