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 -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步练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 -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步练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a6f24c2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65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2课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

片段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一段话中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钻探,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jí有如向地壳________________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________而寻求宝藏。仰之mí不舍。

2.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shū头________ 抱qiàn________ zhì序________ 小kǎi________ zhuó越________ 伴侣________ 硕果________ 深宵________ 迭起________ 澎湃________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独裁 高标 心会神疑 潜心惯注 B. 游行 慨书 视死如归 一反即往 C. 凝结 救济 迥乎不同 群蚁排衙 D. 典藉 疏赖 仰之弥高 望闻问切 4.下面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刚走到校门口,我就看见一幅写着“向闻一多先生学习”的巨大标语。 B. 我们朗诵着《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呢?

C. 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 挫折与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5.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潜心贯注 , 心会神凝, B. 全军将士气冲斗牛 , 奋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勇杀敌,冲出了重围,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C. 十八大以后,各地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不断完善充实提升,锲而不舍地推进各项工作。 D. 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厂商大肆仿冒名牌,各种“山寨名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6.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B.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C.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D.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遭受强烈地震后,尼泊尔面临着饮用水、食品、帐篷等物资短缺,基础设施损坏严重, B. 社区“我为保护古井出份力”活动彰显了这样的理念:“五水共治”救援工作很难开展。

不只是政府的事,它还需要我们每一个市民的积极参与。

C. 她工作能力强,担任初三(2)班班长和校学生会主席两个重要岗位,多次组织学校大型

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 D. 不可否认,无论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闻一多、朱自清,他们身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是一脉相承的。 8.选词填空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______________正浓。( ) A. 兴趣 B. 志趣 C. 乐趣

(2)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______________印象的。( )

A. 深刻 B. 深厚 C. 深沉

(3)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______________的成绩。( ) A. 优异 B. 突出 C. 卓越 9.解释下列词语。

①兀兀穷年:________②迥乎不同:________ ③潜心贯注:________④一反既往:________ 10.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下划线的短语。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 ________

(2)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 , 沥尽心血。 兀兀穷年: ________

(3)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目一反既往了。 一反既往: ________

(4)他“说”了二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 , 声震天地! 气冲斗牛: ________ 11.仿写。

①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抹新绿 。

仿写:________。

②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投下一片阴凉;如果________,就________;如果________,就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 12.课内经典文段阅读。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

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给上面的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3)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4)最后几段,几乎是一句话一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5)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选文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2)“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这句话中的“这”指代什么?

(3)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4)体会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5)体会“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的含义以及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儒者之豪迈 徐百柯

蒙文通一生治经史之学,著作颇丰,但他曾说自己学问最深处,恰恰是不著一字的宋明理学。蒙先生指导研究生,上来先是两句话。第一句引陆象山言:“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第二句是他自己的信条:“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蒙文通以教书为业,却曾两次遭遇未被大学续聘的尴尬。一次是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他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却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因而被同事称为“此亦稀有之事也”。据说此事弄得院长非常难堪,以致置北大隋唐史无人授课一事于不顾,也不再续聘蒙 文通,而蒙文通也处之泰然,仍我行我素。后转至天津一女师任教,与“领导”交往依然如故。 另一次是上世纪40年代在四川大学,由于学阀玩弄手腕,蒙文通未被文学院续聘。但一干学生倾倒于他的学识,请求他继续授课。他说:“我可以不拿钱,但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于是让愿意上课的学生到自己家里,继续传授。

曾经有川大学生回忆蒙先生:“先生身材不高,体态丰盈,美髯垂胸,两眼炯炯有神,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之风。” 他讲课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带讲稿,有时仅携一纸数十字的提要放在讲台上,但从来不看,遇风吹走了也不管;第二是不理会下课钟,听而不闻,照讲不误,每每等到下堂课的教师到了教室门口,才哈哈大笑而去。

他的考试也颇有趣味,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才开始详加评论。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掏钱招待吃茶。

蒙文通曾对儿子蒙默讲,自己对问学者一向是知无不言,就像钟,“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他的学生常晚上登门问学,他总是热情接待,有问必答,侃侃而谈。夜深,学生告辞,他常不准走,非等他燃过两根抽水烟的纸捻后才放行。

他的学生吴天墀说:“先生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行乎自然,喜交朋友,社会上三教九流,一视同仁,所以有不少和尚、道士跟他有交情。喜欢上街坐茶馆,和人作海阔天空的闲谈,也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

另一位学生隗瀛涛回忆说,一次,遇见蒙先生坐三轮车去学校。蒙先生一眼看见他后高声喊道:“隗先生(对他的戏称),我家有四川近代史资料,你快来看了写文章。我的文章发表了可以上耀华餐厅(成都著名的西餐厅),你的发表了也可以吃一顿回锅肉嘛!” 许多学者都曾慕名到成都拜访蒙文通,交往过后,他们往往发出这样的感叹:“读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