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古运河旅游发展规划 - 文本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江苏省古运河旅游发展规划 - 文本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a8cb3535901020207409cc4

文本 江苏省古运河旅游发展规划(2010-2025)

第二章 古运河旅游规划背景分析

第八条 区域背景分析

(一)区域自然背景

古运河规划范围隶属我国东部冲积平原,地势起伏小,水势和缓,为良好水陆旅游交通建设提供优越条件。交错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滨海地区特征拥有典型海陆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舒适度指数高,旅游气候适宜性优良。 江苏省古运河干线纵横交错淮河、长江、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太湖等湿地旅游资源,为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奠定生态、资源优势。古运河同时为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河段。 (二)历史人文背景

古运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古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它开凿于春秋时期,兴盛于隋唐、宋元、明清,距今已有2400余年历史。古运河是中国古代纵贯南北的国家交通命脉,起着沟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巨大作用。古运河与万里长城成为中华文明最伟大的标志性工程。古运河承担着交通、经济、移民、商贸、税收等多种重要功能。沿着运河网络延伸的城市、乡村,它们在社会结构、生活习俗、道德信仰以及人的气质与性格,无不打上深深的运河烙印,形成古代中国的运河文明。

它同时是一条文明的长河。纵横南北的古运河是封建王朝时期维系中央集权和中国大一统的政治纽带,具有政治性、功利性色彩。它同时是南北经济交流枢纽,时至今日仍发挥重要运输职能。它同时促进了沿线城市群的繁荣,滋生了运河文明,为后世子孙留下丰厚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 (三)社会经济背景

明清以来简单商品经济的繁荣,孕育了城镇繁荣,尤以江苏古运河沿线苏州、无锡、扬州、常州、镇江为甚。城镇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得古运河沿线自古“游踪成市”,形成了中国古典旅游时期节令游、观光游、采风游、赏花游和狎妓游等诸多旅游类型,苏州、扬州、无锡发育为旅游重镇。

近代以来,江苏是我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大省,2011年在中国GDP排名中位列第二,达40088亿元。在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

5 文本 江苏省古运河旅游发展规划(2010-2025)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呈现蓬勃发展,2010年,全省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288亿元,接待国内游客3.55亿人次,分列全国第一、第二。苏州、无锡更成为世界型旅游目的地。

第九条 古运河旅游发展生命周期

(一)封建时期的探查、参与、发展

隋唐时期古运河旅游具有政治性、采风性色彩,旅游者队伍结构限于帝王官员、缙绅文人等,如隋炀帝下扬州观琼花、白居易游宿太湖等;宋元时期特别是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旅游活动进一步发展,更出现马可波罗境外旅游者。明清时期,城镇商品经济繁荣,古运河沿线旅游之风炽盛,江南运河成为人间天堂,初涌现苏州、无锡等众多旅游重镇,旅游者队伍结构出现早期“大众旅游”现象,虎丘、惠山、金山、平山堂等名胜地,游客四时不断,《姑苏繁华图》展现了中国早期的“RBD”、“黄金周”色彩。 (二)近代时期的大众旅游阶段

快速崛起阶段:20世纪80年代,江苏古运河旅游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而成为旅游业的一支奇葩。在无锡、苏州、扬州,均开发了古运河旅游项目,并于1981年4月开辟了全长220公里的苏州—扬州古运河旅游专线。其中无锡作为中国最早开辟古运河旅游市场的城市,自1980年以来,境外游客水上旅游人数已经超过40万人次。

波动低谷阶段:进入90年代以来,快速城市化破坏了遗产原真性,水质污染严重威胁了古运河水域景观,古运河游览人数逐渐减少。以无锡为例,1981-1990年古运河游览共接待海外旅游者30余万人次,年均3万游客,其中1987年曾接待7万余名海外游客。而1992-1995年每年接待海外游客下降到只有2万人次。统计结果表明,每年到无锡的海外游客呈上升趋势,而古运河游览人数却呈下降趋势。

初步复苏阶段:随着大运河世界申遗和廊道遗产旅游的兴起,古运河旅游开始全线升温。古运河聚集了众多高级别遗产,面临重大旅游机遇。苏州推出环城夜游项目;无锡2004年成功举办“无锡古运河文化节”,推出了无锡古运河风情游项目;常州推出“游运河——必到常州”运河专题旅游项目;扬州推出了“古运河希拉克之旅”。古运河旅游产品的开发初步获得了市场认同。

第十条 遗产规划、保护现状分析

(一)规划现状

沿线八市分别编制的旅游总规对古运河旅游发展给予特别关注。如无锡旅游

6 文本 江苏省古运河旅游发展规划(2010-2025)

总规,对“古运河两岸景观风貌规划设计”进行概念性设计;扬州旅游总规项目策划重点考虑“春江花月夜风景区”、“运河博物苑”等项目。部分城市则针对古运河旅游发展编制专题规划,如苏州环城河水上旅游策划、镇江风光带古运河总体概念规划、淮安里运河文化走廊规划等。总体而言,一方面古运河旅游发展得到沿线八市的重视,另一方面反映各市工作力度参差不齐,古运河规划陷入品牌争夺、重复建设、旅游产品同质竞争的尴尬困境。 (二)保护现状

大运河于2008年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扬州市成为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国家建设部正组织专家开展大运河沿线文物普查工作;国家旅游局正组织和出台《京杭大运河旅游线路总体规划》。运河遗产得到空前的重视和保护。江苏省旅游业“十一五”规划中将古运河旅游轴的打造作为重点旅游产品和任务提出,要求加强古运河保护、修复、整治,完善配套设施。

沿线八市在古运河旅游开发中展现热情。如常州在06年启动老运河景观改造,07年加强对古运河的保护与开发,完成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修复保护规划;宿迁市打造大运河自然风光带,串联诸如骆马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形成生态性自然观光地。

运河沿线八市同样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戏曲方面,徐州大鼓、四平调,宿迁的苏北琴书,淮安的淮海戏、十番锣鼓、金湖秧歌,扬州清曲、评话、扬剧,无锡的锡剧,苏州的吴歌、江南丝竹、苏州评弹等,大多数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说明的是:扬州漆器、玉雕,常州梳篦,无锡惠山泥人,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苏绣、苏扇等手工业品也都成了国家级文化遗产。昆曲、古琴、雕版印刷、剪纸等更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十一条 古运河旅游发展六大问题诊断

行政格局下古运河旅游发展参差不齐;旅游开发呈线型分割状态,区域联动性产品开发力度不足;遗产原真性受到破坏,文化内涵发掘少,遗产解说尚未系统建立;水体污染的严重制约;航运、防洪、水利、环保等方面的限制;廊道型旅游开发缺少成熟经验。

7 文本 江苏省古运河旅游发展规划(2010-2025)

第三章 古运河沿线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第十二节 古运河沿线旅游资源的界定

古运河为典型的线型旅游空间,线型旅游空间的含义为以河流(天然和人工)、山脉、古道、交通线、风景道路、线状构筑物,在时间上以主题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依托,连接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历史遗产地以及其他人类聚居区,具有景观生态、遗产保护和休闲游憩等多重功能的旅游空间类型。本次规划从以下五个层面予以界定,在此基础上,依据国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结合实地调研、地方志等史学文献,生成旅游资源单体库并作评价分析。 第一类:所有保存并反映和古运河相关的社会、工程信息,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如运河河段、沿河桥梁、闸门、码头等工程建筑;沿河特色历史性建筑;历史保护街区及工业遗产遗址;文物单体等;

第二类:位于规划范围内或临近地段,能对运河旅游策划和项目设计产生较大影响的旅游资源。如博物馆和展览馆;区域内高等级旅游景区景点;重要旅游集散中心;其他如区域内部的RBD、CBD;

第三类:无形的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民风民俗和节事活动以及传统制作技艺。如以运河为主题或者活动场所的民风民俗和节事活动;古运河道沿线沿岸所存在的民风民俗、节事活动和传统制作技艺;

第四类:旅游商品以及重要历史人物,如与运河相关的旅游产品或规划范围内重要旅游商品;运河相关重要历史人物或规划区域内重要的历史人物; 第五类:有开发潜力、目前已废弃或消失的运河历史社会文化设施和历史景观。如目前被废弃,难以找到历史遗迹或者无法准确定位的,但是有潜力重新通过旅游开发再现的运河社会文化设施;潜在可恢复的运河历史景观;

第十三条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数量结构分析

(一)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从旅游资源类型数量来看,古运河沿线旅游资源拥有7个主类、23个亚类和68个基本类型。其中:主类占全国8个主类的87.5%,亚类占全国31个亚类的74.19%,基本类型占全国155种基本类型的43.87%。

无论在主类、亚类的丰度上,或在基本类型上,古运河沿线旅游资源均属于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