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社会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人的社会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aa4c0de6f1aff00bed51ebe

三、社会化的内容

对于社会化的内容,不同的学派和学者概括不同,说法各异。

有的概括为: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指点生活目标,从这三个方面延伸下去,就必然导致社会化的最终结果——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即符合要求的社会成员,即社会行动者,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

有的概括为:学习生活技能,包括日常生活技能和谋生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内化价值观念,学习社会角色。

有的概括为: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和谋生技能,社会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郑杭生等人综合各家之长把社会化的内容概括为: 1、发展个性,形成完善的自我观念。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反映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它包括两个方面:个性倾向,即个人对社会文化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观念、态度、习惯等;个性心理特征,即人的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能力: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特征。 气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对现实环境及完成活动的态度上的特征。个体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构成心理最突出的方面即性格,它是一个人心理特征中的核心部分。

个性是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人的社会化过程逐步发展形成的。从婴幼儿时期人的个性就开始形成和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不仅要学习一般的生活技能,满足一些基本愿望,还逐步形成对周围事物的道德信念和价值观念,直至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和社会行为,即个性。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 中形成和发展的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水平标志是“自我”。自我即自我意识,自我观念,他是自己对自己存在及存在状态的觉察,是自己对于属于自己的人的特征以及心理、生理状况的认识。

2、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文化是人类群体的观念,行为方式及其产物,有精神的,有物质的,精神文化有规范文化,认知文化。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规范文化以及贯穿于其中的文化价值观念两部分。社会化过程内化的只是能够代表特定文化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

9

价值观念是文化最核心的东西,是指社会或民族中存在的比较一致的共同理想、共同信仰以及较为持久的信念。它在社会文化的核心地位首先表现为对社会行为的定向作用,其次表现为共同性和稳定性,注定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体系作为人的指导思想是人们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协调机制。

价值观念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灌输和人们生活经验的结晶,一方面社会不断对个人施加影响,为个体提供选择的行为目标,另一方面是个人把握社会的要求,内化社会价值,按照自己内在需要或意志将这些可供选择的目标建立起一种结构和秩序。

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他是人们达到行为目标的手段进行选择的标准。社会规范作为一种准则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多种形式:道德、风俗习惯,法律、各种生活准则,规章制度。社会规范具有更大的强制作用和约束力。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舆论的力量,把它内化成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节整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的关系。个人对社会文化的内化事关文化的传承。

3、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都要表现为使人成为能够承担社会角色的社会行动者。社会化的实质是为社会培养在社会生活中能承担起特定的责任义务的合格社会成员。社会化也是角色学习过程。角色学习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为基础,学习专业技能。在角色学习中理解内化角色要求。人在掌握基本生活技能的基础上,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关系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社会对这一地位的期待,学习顺利的完成角色义务,履行角色职责。评价一个人社会化是否成功,关键是看承担角色的情况。

契诃夫:“人有三个头脑,天生一个头脑,从书本中得来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一个头脑。”前一个头脑指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后两个头脑是指经由社会化过程形成的人心智和能力。

四、社会化过程的特点

1、终身性:社会化是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不断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个人通过实践逐步认识社会的过程。对个体来说,是个不断学习、内化社会文化,掌握生活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过程。对社会来说是人们按照社会文化、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对个人施加影响的过程。教育和受教育是个长期的终身的事情。人的生命周期可以分成不同的阶段,在人生不同阶段,社会化的内容和社会期望,社会化的承担者或影响因素不同。社会化虽然是贯穿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但完成基本社会化并不要一辈子。正常情况下,在青年期,一个人的基本社会就完成了。但社会变迁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一个人停留在基本的社会化阶段远远不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要求在基本社会化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性,不断提高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必须进行发展社会化。到老年,行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还要继续社会化,适应老年生活。因此,社会化是终身的事情。

2、双向性:社会化是个人与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是双向的互

10

动过程,并非个人被动的接受社会的影响,个人的主体能动性使社会化过程中的施化者受到反向社会化的影响,人们在不断接受社会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改造着影响他们的社会文化环境。

3、阶段性:人的社会化虽然是个连续的过程,但是分阶段进行的,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社会化的内容、方式,承担者各不相同。不能忽视阶段性这一特点。否则会带来社会问题。中国的教育就有忽视社会化具有阶段性的问题。

许多社会里有一些戏剧化的过渡仪式,标识着人生社会化的从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阶段。戏剧化的过渡仪式代表与现实的某些某一阶段身份地位的改变与结束。过渡仪式标志着生命历程的各个阶段,同时也代表着社会化过程会继续遍及所有人类生命历程循环阶段。宗教典礼、毕业典礼、婚礼、成为父母、都被称为过渡仪式或通关仪式。

第四节: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化问题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1、儿童社会化的问题

城市的儿童社会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娇惯、过分容忍一些行为,消费重心主要在儿童身上,众星捧月,儿童肥胖和营养不良,养育方式导致发育缺陷。

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突出。主要因为父母或一方长期外出导致的家庭教育缺失长生的一系列问题。 2、青春期问题

人进入青春期以后,基本上进入到从他人导向为主到自我导向为主,从依附到自主的社会化进程。但对青少年而言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着复杂性和矛盾的,处处存在危机和困惑。因此,有人称这一阶段为“危险期”。在现代社会青春期问题增多,其主要原因在于:(1)生理成熟与社会成熟的不平衡。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理成熟提前,有研究表明,1982年,我国一些城市家庭调查显示,女子月经初潮年龄在13-14岁的占30.92%,15-16岁的占42.37%,1989年,月经初潮的平均年龄提前到13.04岁。日本妇女初潮的变化是:1925年14.5岁,1929年14.2岁,1930年14.3岁,1961年13.3岁,1967年12.1岁。男孩子少年期前发育较慢,10岁以后加速,第二性征出现并在青少年期基本完成。问题是青少年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成熟。因此,如何自主、独立地判断是非和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如何言行一致,以怎样的人为学习的楷模等问题,使他们在憧憬中显得朦胧,迷惘,苦恼和不安。这种行为与心理上的游离和不确定性,为其社会化增加了难度。传统社会,生命只划分为二个阶段,成年和未成年,用过渡仪式标识成年。但工业化以来的社会,要求劳动力至少要识文断字,会书写,需要拥有大批掌握先进技术和具有创造力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员,因此,必须延长教育年限,这样促使留在学校读书的那些人的地位和角色的变化。他们生理成熟,但不具备满足生理需求的条件和心理准备不充分而出现种种困惑。 (2)与青春期提前的同时,结婚年龄推迟了,从生理成熟到结婚往往相距10年以上,即在性成熟与社会性成熟之间产生明显的不平衡。现代工业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人的生命周期增加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不是直接从拉得很长的婴幼儿期直接进入成年期,而是经过青春期进入成年期,必须延长学校教育。他们的身体和性机能已经发育成熟,但社会却不让他们承担全日制工作的成年人应该有的责任和相应的权利,由此,带来种种问题,给正常的社会化进程带来重重障碍。大学校园的种种负面现象是最好的注脚。 二、虚假社会化与真实社会化的冲突

11

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几乎都成为某一种媒体的俘虏。传媒提供的信息有好的有坏的东西。传媒在给青少年提供的文化中虽然不乏健康向上的内容,但社会上流传着许多介于黄色边缘和灰色,甚至是非法,充满暴力和色情的电影、电视、杂志、画报、录像带等等这些反文化的糟粕,对青少年成长具有严重的危害。传媒把教师和家长辛辛苦苦构筑起来的正统的价值观冲击得摇摇欲坠,代之以各种各样的虚构和不现实的英雄形象(从高僧、侠女到江洋大盗,尤其是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色情、恋爱、婚姻等),有些甚至是反文明的,反社会、反人类的。传媒是使一些青少年对这种虚假形象的认同代替了对社会价值和规范的认同。由此,所达到的社会化不是真正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社会化,而是一种虚假的社会化。对青少年进入成年以后的继续社会化埋下了隐患。

三、中老年危机:自我导向的不断校正的中老年社会化 1、中年危机与自我校正的继续社会化

在青少年由他人导向转向自我导向的社会化过程中,充满了艰辛、荆棘与冲突、矛盾,但是,又是人生中必经的一个关键环节。即使青少年社会化已经顺利完成,但人生今后仍需继续社会化。社会化贯穿于人生的始终。这是现代社会对个人提出的要求。大量的经验现象和学术研究表明,人进入成年期以后还会有中年危机。

人大约18-25岁左右进入成年期。从习惯上把人生40岁左右到退休成为中年期。大多数人的基本社会化在青年期就已经完成,而且形成了一种核心身份和主要社会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化的结束。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中年人继续社会化任重道远。成家、养育和赡养、立业和知识更新是中年社会化面临的重要任务。不适、矛盾和冲突由此而来。

例如婚姻生活的社会化,本质上是学习和适应婚姻角色,从事婚姻关系规定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配偶双方都必然会丧失部分自主,双方会因适应问题出现焦虑、矛盾。孩子的出生也在抚养教育以及如何协调夫妻角色和父母角色关系上给中年人带来信挑战。如果调适不好,就会对婚姻和家庭带来厌倦和离心力,出现婚姻危机。有研究表明结婚3-5年的夫妻离婚率最高。1994年抽样调查,离婚比例最高的是30-39岁年龄组,比例达千分之十。

中年人年富力强,具有比较丰富的人生、工作经验,情绪相对稳定。通常是工作中的骨干,有的还担负领导责任。从全社会来看,中年人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这背后也隐藏这危机。表现在:

(1)家庭和事业的矛盾。丈夫早出晚归,难以顾及配偶和子女关系,由此引发夫妻情感危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由此对身心健康带来伤害。英年早逝是值得关注的现象。“过劳死”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话题。

(2)现代社会要求活到老学到老,要求职场的人们不断更新知识和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但中年的成熟和老练又养成固执,对事物的心理定势不易纠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欲望减弱,使中年人更新知识和提高职业技能的难度加大。社会变迁带来的中年人失业、下岗后,再就业就非常困难。

(3)因婚姻导致的血缘关系的、姻亲关系和业缘关系的扩展,使中年人要处理的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各中关系都要谨慎处理,才不会引起家庭、亲友和同事之间的矛盾。中年男子面对婆媳矛盾往往两头不是人。人情世故的处理不当往往是引发家庭冲突的原由。上下级和同事关系处理不当有时也带来人生困扰。

因此,中年人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协调好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职业行为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