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期末复习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aa8ae3431126edb6f1a10a3

b: 收到基与空气干燥基的对比:①收到基表示的是实际燃料,包括全部水分和灰分;

而空气干燥基表示的是在实验室正常条件下放置后失去部分水分的燃料,即是:收到基包括外部水分而空气干燥基不包括外部水分。

②由于煤的外部水分是不稳定的,因此空气干燥基的

成分比收到基的成分(%)稳定,用空气干燥基评价煤的性质更准确。

19、燃料完全燃烧的条件“3T”:温度、时间、湍流度。

①空气条件:要提供充足的空气,但空气量过大,会降低炉的温度,增加热损失; ②温度条件:应达到燃料的着火温度;

③时间条件:燃料在高温区的时间应超过燃料燃烧所需要的时间; ④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条件:混合程度主要取决于空气的湍流度。

适当控制四因素:空气与燃料之比、温度、时间、湍流度

20、理论空气仅由氮和氧组成,其体积比为79.1:20.9=3.78。 21、过剩空气量:超过理论空气量而多供给的空气量;

空气过剩系数:实际空气量Va与理论空气量Voa之比定义为空气过剩系数

α(即Va/Voa=α),α一般大于1。

补充:影响煤烟气中飞灰排放特征的因素:煤质、燃烧方式、烟气流速、炉排和炉膛的热负荷、锅炉运行负荷、锅炉结构。

22、发热量:单位燃料完全燃烧时所发生的热量变化,即在反应生成物开始状

态和反应生成物结了状态相同的情况下的热量变化,称为燃料的 发热量。

高位发热量:包括燃料燃烧生成物的水蒸气气化潜热。

低位发热量:是指燃烧产物中的水蒸气仍然以气态存在时,完全燃烧过程

中所释放的热量。

23、理论水蒸气体积:由燃料中的氢燃烧后生成的水蒸气体积、燃料中所含的

水蒸气体积以及由供给的理论空气量带入的水蒸气体积构成的。

24、根据气温垂直于下垫面方向上的分布,由下至上可将大气圈分为五层: ①对流层:a.对流层虽薄,但占有了大气质量的3/4以及几乎全部水蒸气,主要的大气

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天气最复杂、对人类影响最大。 (可分为大

气层、 边界 b.每升高100米降低0.65摄氏度。 层和近 地面 c.该层空气对流强烈; 层。 ) d.温度和湿度水平分布不均匀。

e.对流层的底部,1~2km处,气流受到地面阻滞和摩擦的影响很大,成为大

气边界层(摩擦层)。

②平流层:a.即同温层,从对流层底端25~35km左右的一层,温度不随高度变化而变化,

为—55摄氏度,同温层以上,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加,称为逆温层。

b.集中了大气层中大部分臭氧,并在20~25km处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 c.平流层几乎不发生空气对流,因此污染物停留时间长。 d.气体组成与对流层相同但密度相对较小。

③中间层:气温会随高度的升高而迅速降低,对流运动强烈,垂直混合明显。 ④暖 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存在大量电子和离子,又称电离层。越往上氧气和

氮气等气体的原子态越多

⑤散逸层:温度很高,空气稀薄,气体粒子运动速度高,可摆脱地心吸引力

散逸到太空中。均质大气层-80~85km以下,成分基本不变。

近地层-地面上50~100m,热量和动量的常通量层

oC?5o(F?32)925、气温的单位换算:

K?oC?273.15oF?9oC?325

26、气压:任一点的气压值等于该地单位面积上的大气柱重量,气压总随高度

的增加而降低。

lnP2?lnP1??MgRTm?Z2?Z1?

27、泊松方程:表示在绝热升降过程中,气块的始态和终态之间的关系,说明

气块在绝热升降过程中,气温的变化完全是由气压变化引起的。

TPRCpP0.288?()?()T0P0P0-泊松方程

28、干绝热直减率γd:干空气块(包括未饱和的湿空气块)绝热上升或下降单

位高度(通常取100m)时,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称为干空气温度绝热垂直递减率,简称干绝热直减率。

29、大气中温度层结的四种类型:

①递减层结:也称为正常分布层结,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γ>γd ②中性层结:垂直递减率接近于1K/100m,即γ=γd ③等温层结:气温不随高度变化而变化,即γ=0

④气温逆转:简称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加,即γ<0.

30、大气稳定度的判断:

气块减速,有返回趋势,稳定

外力使气块上升或下降,气 气块加速上升或下降,不稳定(有利于扩散) 块去掉外力

气块停在外力去掉处,中性

31、(γ—γd)的符号决定了气块加速度a与其位移的方向是否一致: a. γ>γd时,a>0,气块的加速度与位移方向一致,气块作加速运动,不稳定; b. γ<γd时,a<0,气块的加速度与位移方向不一致,气块作减速运动,稳定; c. γ=γd时,a=0,大气是中性的。 d. γ<0时,a<0,逆温,非常稳定。

32、逆温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锋面逆温五种。 a.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形成的逆温,地面白天加热,大气由下而上升温,

地面夜晚降温,大气由下而上冷却。

b.下沉逆温:由于气体下沉受到压缩增温而形成的逆温,多发生在高空大气中,高压控制

区内,一般顶部增温比底部多。

c.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地面上而下部降温形成的逆温。 d.湍流逆温:由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形成的逆温。

e.锋面逆温:冷暖气团相遇时,暖气团因密度小上爬,与冷气团形成锋面,若锋面上温差

大,形成逆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