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8年4月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ac6627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66

为他建生祠;曾樱遭诬陷被解送京城,几千名年高德厚的人到京城为他鸣冤。 D.曾樱识才爱才,敢作敢当。曾樱曾以家中百余口人的性命作担保,举荐郑芝龙;

晏日曙、万元吉获罪被罢官,他依然向朝廷力荐二人,使他们官复原职。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 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的表述来对原文进行概括和分析。

A项的概括和分析是说曾樱爱护属吏,不畏强暴;御史索要名单弹劾其属吏,曾樱采取自认考核下等的方式,主动保护下属;遭到宦官李实语言侮辱,他针锋相对,以牙还牙。面对“屯田御史索属吏应劾者姓名”“危言恐之”,曾樱主动保护下属的方式是“不应”“僚属已尽,无可纠,止知府无状”“自署下考,杜门待罪”。面对宦官李实“迫知府行属礼”“以尔汝侮之”的无礼行为,曾樱采取“不从”“报以尔汝” 等方式,针锋相对,以牙还牙,予以回击。这些都体现其爱护属吏,不畏强暴。因此,A项正确。

B项的概括和分析是说曾樱明辨忠奸,曲庇贤良;无锡高攀龙,江阴缪昌期、李应升,宜兴毛士龙,武进孙慎行等深受宦官奸臣迫害,曾樱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方式,施以援手。无锡高攀龙,江阴缪昌期、李应升,宜兴毛士龙,武进孙慎行等深受宦官奸臣迫害。依据是 “无锡高攀龙,江阴缪昌期、李应升被逮”“宜兴毛士龙坐忤魏忠贤遣戍……上官捕其家人”“武进孙慎行忤忠贤,当戍”可知,从文段中“樱助昌期、应升赀,而经纪攀龙死后事,为文祭之,出其子及僮仆于狱”“樱讽士龙逃去”“上官捕其(士龙)家人,赖樱以免”“武进孙慎行忤忠贤,当戍,樱缓其行”。曾樱想方设法,灵活地采取各种方式,对这些贤良人士施以援手。这些都体现曾樱明辨忠奸,曲庇贤良。曲庇,中性词语。褒义用法如“中堂前后曲庇之泽岂可忘之也!”(王彦威,王亮辑编;李育民,刘利民,李传斌,伍成泉点校整理,《清季外交史料3》,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5,第1216页。)再如“窃念小邦僻处海隅,世受皇恩,凡系大小事情,靡不曲庇。”(《〈同文会考〉中朝史料(四)》,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498页)因此,B项正确。

C项的概括和分析是说曾樱爱民为民,深得民心;山贼侵犯上杭,曾樱招募壮士,保境安民,百姓为他建生祠;曾樱遭诬陷被解送京城,几千名年高德厚的人到京城为他鸣冤。从文段中“九莲山贼犯上杭,樱募壮士击退之,夜捣其巢,歼馘殆尽。士民为樱建祠”“士民以樱贫,为醵金办装,耆老数千人随至阙下,击登闻鼓讼冤”可知,曾樱爱民为民,深得民心。因此,C 项正确。

D项的概括和分析是说曾樱识才爱才,敢作敢当;曾樱曾以家中百余口人的性命作担保,举荐郑芝龙;晏日曙、万元吉获罪被罢官,他依然向朝廷力荐二人,使他们官复原职。从文段中“红夷寇兴、泉,樱请巡抚邹维琏用副总兵郑芝龙为军锋,果奏捷”“及刘香寇广东,总督熊文灿欲得芝龙为援,维琏等以香与芝龙有旧,疑不遣。樱以百口保芝龙,遂讨灭香”可知,曾樱两次举荐郑芝龙。且在第二次举荐时,曾樱以家中百余口人的性命作担保。从文段中“樱荐苏州同知晏日曙、归德推官万元吉才。两人方坐事罢官,以樱言并起用”可知,苏州同知晏日曙、归德推官万元吉获罪被罢官,他依然向朝廷力荐二人。这些均体现了曾樱识才爱才,敢作敢当。但是D项中“使他们官复原职”的表述与文意不符合。文中的相关信息为“以樱言并起用”,“起用”不等于“官复原职”。 因此,D项不正确,是选择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御史危言恐之,答曰:“僚属已尽,无可纠,止知府无状。” (2)寻以衡、永多寇,改樱湖广按察使,分守湖南,给以敕。 【参考答案】

(1)御史用严厉的话恐吓他,曾樱回应说:“下属已经尽力,没有可纠举弹劾的,只有我表现不好。”

13

(2)不久因为衡阳、永州多贼寇,皇上改任曾樱为湖广按察使,让他分管湖南,授予敕命。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评分说明】

(1)译对大意,3分;“危言”“止”两处,每译对一处1分。 (2)译对大意,3分;“改”“给以”两处,每译对一处1分。

【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关键是对文意和关键词语的理解。第(1)小题考察的关键词语是“危言”“止”。“危言”的“危”在文中用作形容词,“危言”意思是“惊人之语”,与“危言耸听”中的“危言”相同(“危言极谏,不绝于朝”中的“危言”是“直言”之意;“其在朝,君语及之,则危言”中的“危言”是“慎言”之意)。此处可意译为“用严厉的话”。“止”在文中用作副词,意思是“仅,只是”。

本句“僚属已尽”“止知府无状”中的“尽”“状”是翻译的难点。“尽”意思是“穷尽”,可意译为“该做的都做了,尽力了”;“状”意思是“善状,好样子”,“无状” 可意译为“表现不好”。

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改”“给以”两处。“改”在文中意思是“改任”。“给以”一词现代汉语还在沿用,不可割裂为“给”和“以”,并把“以”字与“敕”视为介宾短语,解释为“状语后置”。“分守湖南,给以敕”,意译为“让他分管湖南,授予敕命”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11分)

本试题选用杜牧的七言律诗《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为鉴赏材料。

本诗为杜牧居于江南时写给弟弟杜顗的作品,这是一首书寄怀弟的亲情诗。杜牧只有一个弟弟,兄弟友爱。他曾因照顾生病的弟弟而弃掉监察御史和吏部员外郎的官职,还曾带着生病的弟弟到宣州任团练判官。作者冬至日客居他乡,思念远在京城的弟弟,作此诗表达了深厚的兄弟之情。

首联“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点题,说的是在他乡正值冬至日恰逢京使,第一次有机会让他捎信给远方的弟弟。诗句流露出意外的欣喜之情。

颔联“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承续首联,说的是冬至节令身在他乡欲回乡团聚而不得,只能想家思弟,喝酒非但不能消愁,反而会引发对往事的回忆,因而愁上加愁。“尊前”,指喝酒。“家国”在句中实际上只有“家”的意义,“愁家国”即思家之愁。“辇下”指京城。此联表现了一位敦厚兄长对弟弟的深切思念。

颈联“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诗人即景赋句,借典抒怀。“姜被”的典故说的是弟弟的冷暖,“晏裘”的典故(春秋晏婴一件裘衣穿了三十年)说的是自己的困顿,实际表达的都是对弟弟深挚的关切。

尾联“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作者由客居之地风吹竹门之声联想到弟弟所在之处雪打松窗之声,通过“疑”字所表现的错觉,打破了时空的阻隔,由此及彼,虚实结合,将江南与西北京城两地关联成一体,丰富诗歌画面,拓展诗歌意境。且“疑”字,回扣颔联的“忆”,笔触从往事转向难以确知的当下。用萧瑟冷落之景,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弟弟的担忧与焦虑,强化了诗人对弟弟的牵挂和关心。章法显得更为圆整紧凑,且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整首诗更富有韵味。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杜牧

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②。 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14

旅馆夜忧姜被冷③,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注:①此诗为杜牧居江南时所作。②一阳生:指冬至日。③姜被;后汉姜肱与兄弟常共被而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句写作者客居他乡恰逢京使,为能捎信给弟弟而感到欣喜。 B.第三句写作者冬至日思家忧国之情更为强烈,借酒消愁愁更愁。 C.第四句作者从对方落笔,遥想在京城的弟弟此时也惦念着自己。 D.第五句用“姜被”典故,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弟弟的思念和关爱。 E.作品感情深挚,联想丰富,语言深婉,格调高雅,富有生活气息。 【参考答案】B 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时理解诗句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级。

【评分说明】答对一项2分,答对两项5分。答三项或三项以上0分。

【试题分析】A选项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及其情感。诗人客居他乡,正值冬至日,又恰好逢京使,且第一次有机会给远方弟弟的捎信,欣喜之情自在情理之中。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用单一的“思念”之意套解诗句,会妨碍对句中欣喜之情的体会。

B项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准确理解。该选项对诗人的情感把握有误。“家国”“弟兄”同为偏义复词,其中“思家忧国之情更为强烈”的表述不恰当,因此,B项是选择项。

C项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准确理解。诗歌的第三句是作者遥想京城的弟弟,回忆与弟弟的往事,其中“从对方落笔”的表述不恰当,因此,C项也是选择项。

D项考查学生对典故“姜被”作用的把握。由诗句和注释③可知,作者借助该典故含蓄地表达的是对对弟弟深挚的关切。因此,该项表述恰当。

E项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总体评价。选项从感情、语言、格调、联想等方面评价作品,评价符合文本实际,因此,该项表述恰当。

15.尾联“疑”字富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示例:

① “疑”字把诗人客居江南所闻所感与弟弟京城生活情景关联起来,拓展了诗的意境;②“疑”字自然流露出对弟弟近况的焦虑与担忧,语浅情深,真切感人;③“疑”字回扣颔联的“忆”,笔触从往事转向难以确知的当下,章法更显圆紧,也更有余韵。

【评分说明】意思对即可。从意境、情感和结构的角度答题,每答对一点2分。其他角度的答题,言之有据,析之成理,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 本题是对诗歌的局部鉴赏,指向明确。要扣住“疑”这一关键点而展开。尾联的诗意理解起来不难,难在体会并鉴赏作者用“疑”的匠心。对“疑”字表现力的分析,可以从意境、情感和结构等三个角度作答。作者由客居之地风吹竹门之声联想到弟弟所在之处雪打松窗之声。通过“疑”字所表现的错觉感受,将两地关联成一体,虚实结合,拓展诗歌意境,自然流露出对弟弟近况的焦虑与担忧,语浅情深,真切感人。“疑”字回扣颔联的“忆”,笔触从往事转向难以确知的当下,将作者对弟弟的情感推进一层,强化了作者对弟弟的牵挂和关心。章法更显圆紧,也更有余韵。

15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次北固山下》中,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表现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荀子指出君子资质与常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客观条件的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 ”,以夸张手法描写人行蜀道,手可触摸星辰的

情景,表现了蜀道高入云天的特点。 【参考答案】

(1)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2)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3)扪参历井仰胁息

【评分说明】每答对一处1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该处0分;字迹辨认不清,0分。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试题分析】 名句默写在给出了一定的语境,学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好地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此三道默写题的题干设置指向清晰,概括完整,有利于考查学生对考查(背诵)篇目的理解。本题为抽样性考查,2017年高考本题设置为两道题,赋分分别为3分、2分的形式。由于可以赋分为3分的背诵句子不多,这样的试题形式容易造成猜题、押题的情况。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熟练地掌握背诵篇目。本次此题设置了三道小题,采取2分、2分、1分赋分形式,希望能够起到引导教学的作用。

第三大题

第三大题集中测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3道选择题和2道主观题组成。前面3题为选择题,共9分,包括成语使用、辨析语病和语言得体;后面2道表达题,其中语句补写题6分,推断修改题5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本届代表委员关心的议题包罗万象,遍及教育、医疗、住房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表达了社会各阶层民众的诉求。

②一本好书在图书市场中脱颖而出,除了出版营销,书的内容也很关键,只有契....合了读者的期待,他们才会买账。

③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本无可非议,但也....要有个度,不要事事依从、宠溺。

④冬训期间,外籍教练指导苏炳添改变先出右脚的习惯,苏炳添在此后比赛中如.鱼得水,取得优异的成绩。 ...

⑤精准脱贫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只有讲求科学方法,抓住关键,才能纲举目张。 ....

⑥我们应该秉持兼收并蓄的态度,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并加以消化吸收,使之为我所用。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