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五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课时47 区域农业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学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五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课时47 区域农业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acd8de7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23

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19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9~10题。

1—耕地 2—居民地 3—湖泊 11 11 31 31 31 33 33 31 31 11 33 33 31 11 11 31 31 11 11 11 11 22 12 11 11 9.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10.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

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二、综合题

11.(2019·课标全国文综)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l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下图示意我国2019年与2019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

12.下图为“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差异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特点有,主要原因是。 (2)松嫩平原多沼泽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有。

(3)松嫩平原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其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有。 (4)松嫩平原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主要有,解决措施主要有。

原因分析类综合题——综合题答题建模 【题型特点】

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学生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综合题的常见设问和考查形式。命题形式上,常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思维建模】

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

1.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2.明确分析原因内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

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模板典例】 地理要素 太阳辐射 等温线走向 降水 盐场形成 答案 课前准备区

①黑、吉、辽 ②内蒙古 ③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 ④一年一熟 ⑤低温冷害 ⑥黑土 ⑦交通 ⑧外向型 ⑨绿色农业 ⑩大农业 ?松嫩 ?三江 ?大小兴安岭 ?长白 ?高原 ?商品率 ?大规模机械化 ?地区专业化 ?大宗农产品 ?豆 生态 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产业链条 舍饲畜牧业 草业 集约化草食性 立体开发 原料 问题思考

1.东北大米质量最优,是由于其生长期较长,而且具有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日温差大等特点,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有机质含量十分丰富。同时由于冬季气温低,不利于作物害虫越冬,因此水稻病虫害少,品质优良。

2.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以下几方面:(1)饲料丰富。东北地区的玉米及糠麸、秸秆、豆饼、豆渣等农副产品作为饲料、饲草,来源广,潜力大;(2)农区人口众多,经济技术条件较好,发展畜牧业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益;(3)农区经营畜牧业一般以舍饲为主,经营管理的集约化水平较高,生产比较稳定;(4)在饲养的同时积攒了大量优质的有机粪肥。

3.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大的不足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只能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生长。但这里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大,而且土壤肥沃,农业机械化程度又高。所以人均产粮多,粮食的商品率高,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 000多万吨,商品率达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夏季高温多雨;土壤肥沃 (2)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科技含量,改良作物品种等

(3)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对于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

形成因素 纬度位置、天气和气候、地势高低与坡向等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和地面状况等 海陆位置、天气气候、天气系统、地形、洋流、植被和水文、人类活动等 地理位置、海岸地形及特征、天气和气候特征等 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4)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行机械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科技兴农,控制人口增 长等。 反思归纳 1.地形 市场

2.人少地多 宜农荒地 高温多雨 探究点二 (1)见下表 区域 A区域 B区域 人口密度 大 小 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 降水较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降水少,地表多流沙,土壤盐碱化,不适宜农牧业的发展 (2)水土流失 过度开垦,只种不养,植被破坏 退耕还林、还草,保持黑土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营造防护林等。

(3)可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拓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反思归纳

黑土 沙化 下降 土地利用 质量 品种 课后练习区

1.D 2.D 3.B 4 5 6 7.B 8 9.A 10

11.(1)答案要点一: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答案要点二: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2019年以东部最多,2019年以西部最多)。

(2)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珠江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

(3)赞成。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或不赞成。理由: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较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

12.(1)山地多,高原、平原少;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递减 山地多地形雨;西部内陆距海远

(2)中间地势较低,易积水;气候寒冷,蒸发弱;多冻土,水分不易下渗 (3)商品谷物农业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4)低温内涝 培育耐寒品种;发展大棚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