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插本#政#治#2011年考纲全析(重点笔记)(62页)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专插本#政#治#2011年考纲全析(重点笔记)(62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afb8bd626fff705cc170ae5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2)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中共七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毛泽东思想也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记忆重点:不同时期的主要人物,提出的重大理论)—— (1)形成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2)形成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3)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4)形成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为代表,进一步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它们的基本点都是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一要点将在本资料第二章展开论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可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途径这一角度去记忆。可细分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中国的革命实践、历史传统、民族文化相结合这样三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倡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延伸】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呢?(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它是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2)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3)它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在需要。

4、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成为新时代的主题,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化来源。

1

(3)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4)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萌发。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深刻论

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到遵义会议——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了农

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1930年初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上确立了“以农村为中心”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1930年5月的《反对本本主义》,首次明确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提供了认识依据。具有中国革命特点的基本模式即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

路理论以及相关思想、政策的提出,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最主要最根本的标志。

(3)遵义会议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成熟。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提出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找出怎样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任务,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5、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重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1)其主体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发展的六个方面,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2)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基本观点:第一,农民不仅是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最忠实可靠的同盟者,并且是这个革命的主力军;第二,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在特殊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敌人;第三,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并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准备条件。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他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重要的政治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他提出关于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经济及其它各项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一系列正确方针。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他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规定了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

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制定了在敌强我弱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工作的理论。

例如: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

(6)党的建设的理论。

2

总结了党三大优良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针对历史上党内斗争存在过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的错误,他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

毛泽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议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6、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现实根据

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二战后,时代的主题开始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历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现实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经验。

识记内容补充:

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况。

1997年十五大,正式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写入党章。1999年,载入宪法。

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8、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如何记忆?教材从三个层次进行了概况:第一,哲学基础,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其精髓;第二,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三,实践形态,即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以及基本战略和基本政策,是以基本原理为依据而制定的。)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2)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3)邓小平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

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长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A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C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D它第一次比较系统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

(1)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

(2)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识记补充: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仍是党在21世纪伟大而艰辛的三大历史任务。

(3)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释义】教材提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中“党的历史方位”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共产党已经①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②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的形成与发展:

—2002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同年5月,他又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001年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江泽民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2004年写进宪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集中概况的内容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决定性因素。 (3)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灵魂和保证,只有发展先进文化,“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

(4)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核心和目的,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

(2)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3)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 (4)关于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