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插本#政#治#2011年考纲全析(重点笔记)(62页)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专插本#政#治#2011年考纲全析(重点笔记)(62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afb8bd626fff705cc170ae5

—采取和平赎买方针的意义

A.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C.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 D.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进行和平赎买的可能性:

A. 首先因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我国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剥削和被剥削的对抗性的矛盾; B. 中国共产党与民资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为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转化为非对抗 性的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

C.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D.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从而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之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国家对资方在职人员和资方代理人采取“包下了”的政策,以企业为基地,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使企业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 —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已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第三部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基本上成为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

7、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在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但是,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展开】关于“中国特点”:

(1)对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从这一实际出发,党制定并实行了一套适合中国特点的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包括: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具体来说,就是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三个发展阶级。

(2)对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针对当时个体手工业在国民经济占相当比重,但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的特点,党和政府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具体来说,就是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经历了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级。

(3)在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党和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包括: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具体经历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三个步骤;把资

17

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8、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当然,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单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9、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过渡时期存在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0、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新中国成立后到1952年,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国家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提供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从而在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

(1)中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已经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重要依靠力量。建国后,主要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使这种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主要经济力量集中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手中,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开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明显地表现出对于其他经济成分的优越性,为开展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2)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社会生活中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个体经济已成为农村主要的经济成分。在城市,建国初期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和私营经济之间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这些矛盾的加剧,使党不能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和限制城市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这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地社会主义建设。

(3)经过三年的实践,党中央已经积累了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经验。在农村,土地改革完成后,许多地区已经建立了各种生产互助和合作组织,成为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在城市,在同资本主义经济反抗国家限制的不法行为的斗争中和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国家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4)国际环境和苏联过渡时期的理论和实践,也对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战后出现了一系列的人民民主国家,形成了与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的形势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军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封销禁运,并在国际事务中采取敌对立场;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则支持和援助中国革命和建设。从发展趋势看,资本主义阵营很不景气,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充满活力,显示了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这也是推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促使中国人民在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重要因素。

18

11、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主人。

(4)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 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正确区分社会主义制度、体制、本质、特征、模式等概念:

—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存在形式,是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一般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组织结构、管理形式和规范体系的总和,是由宪法和法律所确认的国家基本制度的统一体。

—社会主义体制:社会主义制度以一系列具体形式系统地体现出来就构成了社会主义体制,相对于制度而言,体制具有具体灵活性和变动性。社会主义改革所要解决的是体制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内在质的规定性,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理论概括,它比社会主义特征更宏观、更集中、更深层,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决定性。

—社会主义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在表现,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理论概括,从总体上说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在政治上表现为共产党的领导、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意识形态上表示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社会主义模式:它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具体经济政治体制,以及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发展战略,具有较强的民族色彩(如斯大林模式、匈牙利模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具有不同的模式。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

(2)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3)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4)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5)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6)1958年,毛泽东又提出要把对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党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的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重要的如:

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级;

社会主义可以区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应当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19

—刘少奇提出,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

—周恩来提出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

—陈云对认识社会主义作了积极贡献,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1)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

(2)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

(3)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

—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还强调党执政后纪律检查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护生产、巩固和纯洁党的组织、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保证党的集中统一。 —邓子恢等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因此,对前者要采用专政的方法,对后者要采用民主的方法。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判断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的“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首先,从中国的具体国情看,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其次,从时代特征看,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最后,发展生产力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2)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首先,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

其次,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在社会生产力还还有充分发展以前,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现象和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性。

最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将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逐步地得到充分体现。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这个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得到出的重要结论。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