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旅游地理学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b10a7df7f1922791688e817

3. 实事求是原则

旅游资源评价工作,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即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美学、建筑学等相关理论和知识,对旅游资源的形成、本质、属性、价值等核心内容,做出客观的评价。 4.共有因子原则

旅游资源评价结果要真实地反映旅游资源质量水平,就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分别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有六大类68个基本类型,这个分类体系为旅游资源普查服务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旅游资源评价的核心就是对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品质评价即区域表达,品质评价是对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品位进行认定,由于旅游资源特征值系统体量大。在没有完全实现程序化管理之前,较难操作,因此,在建立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评价系统时,不以68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个性因子为依据,而是找出他们的共有因子,这些因子是全部资源类型的共有特征,避免计分时的不公正现象。 5.兼顾三种效益原则

旅游资源评价,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经济效益是指对旅游资源利用后,要能增加经济收入,开拓财源,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社会效益是指对人类智力开发、增进知识、陶冶情操起到促进作用;环境效应是指旅游资源开发是否对环境、资源导致破环,能否达到美化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总之,通过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发挥资源优势,获得最大综合效益。 6.定性与定量结和原则

定性研究方法使用方便,应用范围广,包含内容丰富,但缺乏可比性,主观色彩较浓,只能反映旅游资源概要状况;而定量分析,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以全面系统的方法,建立有关旅游资源的各评价因子,并予以客观量化处理,其结果具有可比性。在实际工作中,将两种方法密切配合,能较好地达到预期效果。 二 旅游资源评价的理论基础

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地理、旅游等人士纷纷提出旅游资源的各种评价方案及“指标体系”。例如:黄辉实的“六字”(美、古、名、奇、特、用)和“七个标准”方案;魏晓安的“六个标准”放案;北京旅游学院的“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个条件”、方案;楚义芳、保继刚的“层次分析法”;王家俊的单纯矩阵分析法;郑光磊、张亚林的“风景环境评价”俞孔坚的“中国东部山地湖泊风景评价的数量模”,卢云亭、宋剑侠、周进步等的旅游特色资源价值体系极其应用研究等等。后面的五个是涉及数量化评价的新型方式,前面几个则属于定性描述式方式。数量评价式方式虽具有先进性,但因涉及复杂的计算而尚未得到推广,而且它实际上是在首先建立一个定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量化处理的,所以定性描述方法是一种基础描述方法,直到现在仍是我国各地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评价的主流方法。

我国旅游资源研究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其中对其评价研究更是特别活跃,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资源开发的需要。但是资源开发评价却存在着各自为政,封闭式评价,缺乏统一标准,学术探讨与实际应用脱节的现象,出现这种想象也不奇怪,主要是由于旅游资源学科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其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还很不稳定和不明确,存在着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信息贮存与表达、评价技术方法的不完善等,但是作为资源评价其目的应该明确,无论采用什么分类系统、什么方法和评价体系,其评价结果应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形成比较统一的评价体系如下: 1.旅游资源特征评价

旅游资源特征评价主要从质量、密度、容量、节律和序位等级各方面进行以旅游景观的美学质量作为衡量标准,客体景象的艺术、美学特征、历史文化及科学价值、稀缺性等是其评价基础。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评价,包括:

(1) (1) 评价基本类型本身(个体)的性质、状况形态组成、成

因与演化、年龄、价值影响程度、保存情况等,即资源类型品质与特征值评价;

(2) (2) 评价基本类型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结构),他们的类型数

量、个体数量级和方式、空间序列功能分区、级别构成等情况,即旅游资源系统评价。

2. 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利用前景的评价,属于旅游资源开发评价范畴。包括对其品质、赋存环境、开发条件等的评价。包括以下内容:

(1)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包括旅游资源所在地区的地理位臵、交通条件及与周围旅游区的空间关系。地理位臵、交通区位条件决定了旅游区的可进入性和旅游资源开发的难易程度。旅游地空间组合关系是影响游客空间行为的重要因素,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 (2) 客源条件。客源数量直接关系到旅游开发未来的发展,没有

一定的游客数量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客源市场研究的目的就是了解旅游开发付诸实施后将会有多少游客前来旅游,这是一个涉及各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取决于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社会经济环境等。

(3)投资条件 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调查去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旅游地经济容量,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给与投资者的优惠政策等,都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开发决策,为此,必须认真研究投资环境,以便推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4)施工条件 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必须考虑其工程量的大小和难易程度,首先是工程建设的自然基础条件,如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条件,其次是工程建设供应条件,包括设备建材、食品等对开发方案序进行充分的技术论证,同时考虑经费、时间、的投入与效益的关系,以确定合理的开发施工方案, 3.旅游地综合评价

由若干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组成的旅游地开发前景的评价。属于旅游开发评价范畴。包括对其旅游资源系统、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管理、市场效益等的评价 4.竞争地位评价

前述的旅游资源特色评价主要在于评价其资源本身的属性和特征。在旅游市场竞争中,与其他地区资源相比,其地位如何?或者他在本地区资源结构中,处于什么位臵?这就是地位评价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区外的地位评价请旅游资源在全国或某一范围区域内的相对地位。其次是区内地位的评价,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区内旅游资源在本区内所有国土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林、水资源)中的地位;二是本区各亚区旅游资源的相对地位。 三. 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旅游评价的核心就是对旅游资源品质评价及区域表达。品质评价是对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品位进行认定,这也是构成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和旅游资源开发评价的基础。从评价的发展来看,旅游资源的方法经历了从体验性的定性评价、技术性单因子评价和综合型的定量评价的历程;从评价的区域表达方式看,旅游资源在区域中有数值评价、品质评价、和开发评价三种区域表达方式;由于评价方法很多,在此仅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方法和体系。 1.体验性的定性评价

体验性定性评价是基于旅游资源的质量的个人综合体验而进行的。根据评价的深入程度及评价结果形式可分为一般体验性评价和美感质量评价。 (1)一般体验性评价

通过统计大量的旅游者或旅游资源专家对有关旅游资源(旅游地)优劣

排序的问卷回答,或统计旅游地或旅游资源报刊、旅游指南旅游书籍上出现的频率从而确定一个地区最佳旅游资源的排序加以综合而成,其结果能反映旅游资源(旅游地)的整体旅游性形象和知名度。 (2)美感质量评价

基于旅游者或专家体验性分析的基础上,是一种专业性的旅游资源美学价值评价,其结果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其中有关自然风景视觉质量评价较为成熟,已发展为四个公认的学派,即:

? ? 专家学派(国外代表人物是R.B.H.Litton;我国是邓光磊,1982); ? ? 心理物理学派(代表人物是H.W.Schreoeder和Danier,1981;布

雅夫,1982);

? ? 认知学派或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是S.Kaplan、Gimblett和Brown); ? ? 经验学派或现象学派(代表人物是Lowenthal、俞孔坚和保继钢) 2.资源特征值评价(技术型单因子评价)

在评价中考虑某些典型关键因子,对这些关键因子进行技术型的适宜度或优劣度评价,这种评价对于开展专项旅游活动如登山、滑雪、游泳、医学保健疗养等较为适用,现在较为成熟的方法有海滩和海水浴场的评价、旅游气候适宜性评价等,但此类方法须有专业人员承担。 3.综合性定量建模评价

定量评价方法是对旅游地构成的各种因子尽可能地量化运用数学方法或其他方法对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价评价的结果为数量指标便于不同资源评价结果的比较。与前述的两种方法相比具有更为客观、准确和全面的优点。这类评价方法有:

综合价值评价模型(李功阳、丁文奎,1986);

(1) (1) 数学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杨汗奎,1987); (2) (2) 次分析法(保继纲,1989); (3) (3) 美学评分法(俞孔坚,1989); (4) 观赏性旅游地综合评价(楚义芳,1991); (5) 价值工程法 (罗成德,1992)。 四 旅游资源特征评价 1. 旅游资源数值评价

旅游资源在评价是首先进行数值评价,将所在区域的基本类型实体总数划分为六大类68个基本类型中,看是否具有六大类全部及68种类型的百分比;在普查区中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的比重;各普查区数量级别等。 (1) (1) 评价单元的确定

旅游资源在不同尺度区域内丰富程度的标准不同,仅就数值而言,省级普查区类型数目比重与比地区级就不可比,同样地区级与县级也不可比如下表(表一)。因此旅游资源评价应首先确定评价单元。

表一:不同尺度区域内旅游资源丰富标准 类型数目比 省级普查区 地大30%~50% 小大于60% 40%~60% 小于40% 丰富级 中等级 贫乏级 市级普查区 县级普查区 于50% 于30% 大于30% 10%~30% 小于10% (2)评价的基本指标 能反映区域单元旅游基本类型实体构成的指标,可以综合反映区域旅游资源特色,而特色评价是资源评价的关键,主要从质量、密度、容量、节律和序位等级各方面进行。

①旅游资源类别数量的构成 按照《规范》中规定的六类旅游资源,统计整理调查区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构成。

②实体类型的比率 基本类型占68个基本类型的比值。

③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密度与丰度 由于每个普查小区面积不同,仅用小区中基本类型实体数还不能说明旅游源的丰富程度,需要引入基本类型和类型实体密度的区域分布。所谓密度就是单位面积(如100平方千米)内基本类型或基本实体数。

综合考虑上述四个指标可客观反映各普查小区资源分布排列,其评判公式如下:

Ra=[∑(Da+Dd)×2+ (Pa+Pd) ×3]÷4

式中:Ra为普查小区的分;

Da为小区基本类型实体数量密度; Dd为小区基本类型数量密度;

Pa为小区占全区基本类型实体密度; Pd为小区占全区基本类型数量百分比。 3. 3. 质量(品质)评价

根据每个普查小区的基本类型数量进行评价,得出各小区的数量等级,还不能说明小区旅游资源品质,还要进行品质评价分析。建立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评价基本模型、选择评价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进行品质评价时首先要选定评价因子,定量评价旅游资源多采用对其评价因子赋分法,即通过加权求和或模糊矩阵算得总分。实施过程中,其评价因子及其权重系数的确定是整个评价的关键。因子选择应遵循三个原则:所选的评价因子要全面反映旅游资源质量的各方面;二是因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因子,要突出基本类型的特色;三是能充分利用通过旅游资源普查所得到的特征数据。楚义芳、保继刚所建立的中国观赏型旅游地评价模型中,就反映了同一旅游资源因子在不同类型的观赏地评价中,其重要程度有很大不同,如表(1):

表一:旅游资源因子权重

评价因子 代号 观赏型旅游地分类

海岸型 河流与湖泊型 山岳型 平原性 文化古迹旅游地

质量 S1 5.762(10.00) 地形与地质 T1 1.203(2.087) 1.194(2.073) 2.267 0.330(0.6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