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写作 学习改写》优质课教案_13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写作 学习改写》优质课教案_13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b4a525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3b

尽得此花之美,却不知这是大煞风景的。

世上的语言,本无所谓“奇警”与“平凡”,关键在于运用得当。好作品的语言无论有着怎样的特点,都能表达充实完善的内容。那些只追求“处处须警句”的文章,华而不实,实在是不足取的。

(选自《文章正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改)

13.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分)

(1)第二段中加点的“粗劣的土布”和“用金线绣花”分别比喻什么?(2分) 考得就是含义

(2)第三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 考句子的作用 (1)“粗劣的土布”比喻水平低劣的作品;“用金线绣花”比喻硬用警句。(2分)

(2)“不懂欣赏的人”指的是“不善读书者”,这句话形象地指出了不善读书者只重警句的错误,与上文构成对比,突出了“善读者并不在意是否有警句”的观点。(3分)

方法:(1)比喻,要求学生注意本体和喻体。不言而喻,“粗劣的土布”比喻水平低劣的作品;“用金线绣花”比喻硬用警句。(2)作用题的话,首先回到原文中理解作者要表达什么,看下“常见的情形”本身在说明什么问题,再看看它在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结构上:这句话形象地指出了不善读书者只重警句的错误,与上文构成对比,内容上突出了“善读者并不在意是否有警句”的观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苏省南京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

三、作业

请你从句子的含义与作用角度各出一题,并给出参考答案。

东坡居士(节选)

林语堂

在元丰三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起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经历了“乌台诗案”的逮捕和审判,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与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拖往了另一个方向。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这样人类就非灭绝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但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

精神上的和谐,他就不须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

在元丰四年,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东坡农场实际上占地约十亩,在黄州城东约三分之一里,坐落在山坡上。

苏东坡如今是真正耕作的农夫,并不是地主。在和友人孔平仲的一首诗里,他说: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有一段日子,久旱不雨,后来下了雨,苏东坡完全和农人一样快活而满足,他写诗道: 沛然例赐三尺雨,造化无心怳难测。 ......

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会向富人捐钱,请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湖南文艺出版社)

题目1:

参考答案1:

题目2:

参考答案2:

板书设计:

句子的含义(表层 深层 多角度) 句子的作用(内容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