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b59ad3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bb

4、简述严重变态心理的表现。

答:此类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几乎完全被破坏,心理活动、行为方式等出现不协调的情况,丧失本有的理智和行为反应(不排除先天性的可能)。此类人群不能理解并认识自身的现状和现实的关系,丧失辨识能力和自控能力,很可能给社会带来危害。精神病则是属于这种类型,也是重度的心理变态。 5、简述讯问策略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答:讯问策略是指侦查人员根据讯问活动中犯罪人心理活动的发展变化而制定的讯问方针和斗争方式。讯问策略的构成要素,包括讯问方式和讯问用语、讯问态度、讯问场所的布置,实施讯问方法的时机以及讯问的速度和强度等。 6、简述在犯罪心理预防中主体因素预防的主要原则。

答:①早期预防原则;②心理卫生原则;③防微杜渐原则;④启发自觉原则;⑤持之以恒原则;⑥导之以行原则。 四、论述题

试析有罪被告人在审判不同阶段中的心理反应。 答:开庭时

①羞耻。公开审判的场合和众多的参与者的参加,使得犯罪人的羞耻之心有所流露,表现出低头俯首状,不敢正视众人。

②紧张。审判关系到被告人的前途和命运,一般都是心潮起伏,紧张、恐惧,只能被动防御。

③忏悔。经过侦查阶段的讯问和说服教育,大多数被告人都能不同程度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良心受到谴责,在审判时表现出忏悔之意,能如实供述自己的全部罪行并揭露其他犯罪,帮助法庭弄清犯罪的全部事实真相。 ④矛盾。被告人在趋利避害心理的支配下,产生矛盾心理。

⑤共同犯罪心理效应。一是增强共同防御的信心;二是造成矛盾激化。 法庭调查与辩论过程中

①侥幸心理。在回答问题时避重就轻力图使审判人员相信自己并不是罪大恶极者。

②抗拒。一是拒供:对自己的罪行矢口否认、公开顶撞或沉默不语。二是翻

37

供:被告人将法庭审判作为否认罪行的最后机会。三是谎供:编造供词,嫁祸于人或为保护同伙而包揽罪责。

③狡辩。对犯罪目的、犯罪动机和犯罪原因等进行无理狡辩,以争取从宽处理。

④对公诉词的心理反应。有一种敬畏感。 ⑤对辩护律师的心理反应。 ⑥对证人陈述的心理反应。 判决后 ①情绪稳定。 ②抵触。 ③悔恨。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分析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内外因素。 答: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因素有:

①生理因素。它包括年龄因素、性别因素、神经类型因素、异常的生物学因素。 ②心理因素。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因素、性格结构因素、控制系统的缺陷、个性异常。 ③行为因素。它包括错误的活动、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有害的行为习惯、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

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外因素有:

①社会环境因素。它包括大社会环境因素、小社会环境因素。

②自然环境因素。它包括地域因素、季节因素、时间因素、自然灾害因素。 ③情境因素。它包括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现场条件和气氛、机遇。 2、试述犯罪动机、目的与行为三者的关系。

答:犯罪动机、目的与行为三者的关系,可概括为:①在多数情况下,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是一致的,甚至可以互相转化;②犯罪动机相同,而犯罪目的的不同。在一些案件中,目的又从动机中分化出来,彼此相区别;③有时犯罪目的相同,而犯罪动机不同,即同一犯罪目的可以来源于不同的犯罪动机;④犯罪动机来源于需要,犯罪目的既来源于犯罪动机,又受行为人的个性(知识、经验、能力、习惯)和当时的情境、条件所制约,犯罪行为则服从于犯罪目的,它是实现犯罪

38

目的的手段;⑤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常因犯罪得逞即犯罪目的的实现,而使犯罪动机强化,而犯罪动机的强化,又促使犯罪目的的发生递进和不断升级。 3、试述物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与行为特征。

答:物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特征有:①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②畸形的享乐观;③膨胀的物质占有欲;④强烈的虚荣心;⑤意志薄弱;⑥不良行为习惯。 物欲型动机犯罪行为特征有:①犯罪行为手段的多样性;②作案手段的技能性;③作案习惯的顽固性。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分析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内外因素。 答: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因素有:

①生理因素。它包括年龄因素、性别因素、神经类型因素、异常的生物学因素。 ②心理因素。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因素、性格结构因素、控制系统的缺陷、个性异常。 ③行为因素。它包括错误的活动、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有害的行为习惯、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

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体外因素有:

①社会环境因素。它包括大社会环境因素、小社会环境因素。

②自然环境因素。它包括地域因素、季节因素、时间因素、自然灾害因素。 ③情境因素。它包括侵害对象、现场其他人、现场条件和气氛、机遇。 2、试述犯罪动机、目的与行为三者的关系。

答:犯罪动机、目的与行为三者的关系,可概括为:①在多数情况下,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是一致的,甚至可以互相转化;②犯罪动机相同,而犯罪目的的不同。在一些案件中,目的又从动机中分化出来,彼此相区别;③有时犯罪目的相同,而犯罪动机不同,即同一犯罪目的可以来源于不同的犯罪动机;④犯罪动机来源于需要,犯罪目的既来源于犯罪动机,又受行为人的个性(知识、经验、能力、习惯)和当时的情境、条件所制约,犯罪行为则服从于犯罪目的,它是实现犯罪目的的手段;⑤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常因犯罪得逞即犯罪目的的实现,而使犯罪动机强化,而犯罪动机的强化,又促使犯罪目的的发生递进和不断升级。 3、试述物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与行为特征。

答:物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特征有:①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②畸形的享乐观;

39

③膨胀的物质占有欲;④强烈的虚荣心;⑤意志薄弱;⑥不良行为习惯。 物欲型动机犯罪行为特征有:①犯罪行为手段的多样性;②作案手段的技能性;③作案习惯的顽固性。

《犯 罪 心 理 学》课 程 案 例

案例1【女性犯罪心理】

一、基本案情

小苏,某公司研发部小组长,年龄30岁。在校期间,她的成绩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她和女同学的关系比较好,很少和男同学交往,有较强的自尊心,她很渴望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她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母亲是一名初中教师。父母在其小学四年级(10岁)时,因父亲外遇而离婚,此后由母亲一人独自抚养长大。她是父亲在其39岁时才得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她过着公主般的生活,得到了全家人的关心和宠爱,性格比较外向、乐观开朗。但父母离婚后变得比较不爱和人交往,学习更加的刻苦希望给母亲一丝安慰。母亲在离婚后情绪比较低沉,常常对她面前埋怨她的父亲。父母离婚三年后小苏的父亲再婚,她母亲知道消息后吃安明药自杀,但因被邻居即时发现而送进医院。当时她很憎恨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父亲对婚姻的不忠而带来的、痛恨破坏自己幸福家庭的第三者,同时也埋怨母亲的不坚强。母亲的自杀给她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和冲击。她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女强人,不去依靠任何男人自己保护自己。在那之后在家中她变得特别的懂事和成熟,她体晾母亲、在家中尽量承担着家务。父亲在离婚后对她关心较少。她和母亲相依为命,一直努力做让母亲骄傲的女儿不让她多担心。23岁大学毕业后回到昆明在一家公司做研发工作,因她工作认真努力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欢迎。

26岁时看着身边的女性朋友一个个的成家,而自己却还孤身一人,母亲也经常催促她。在好朋友的介绍下和一名公务员进行交往,但在交往半年后因性格不和而分手。在分手之后她把自己的时间都投到了工作中,她因工作成绩突出而升职为研发部的小组长。以此同时公司研发部引进了一名新的部长,在看到新部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