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师范课程体系的策略建议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师范课程体系的策略建议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b9ca65e866fb84ae55c8d37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师范课程体系的策略建议

作者:王 燕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年第05期

【摘 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对中小学的教师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中小学教师知识结构和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难以适应现实需要,优化中小学教师知识结构,构建合理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便成为当前之必须。本文在分析中小学教师知识结构和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合理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四点建议。

【关键词】 新课改;师范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0)05-0016-03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教师专业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问题,而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实质就是教师知识结构专业化。因此,要实现中小学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构建合理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及目前教师知识结构现状 (一)新课程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落实,与教师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密切相关,而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已难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的要求,教师知识优化及教师教育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了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更加综合化,评价由重结果转为重过程,突出了学习方式变革,注重学生体验和知识更新,这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者提出以下要求:第一,必须熟悉学习者的特点。要从学生的现有特征出发,选择适合学生学习并能促进他们发展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来呈现于课程的实施。第二,注重有关学生体验方面的知识更新。新课程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三,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第四,转变评价观。新课程改变了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技能以及增加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功能。

中小学教师如果能够顺利地做到上面的四点,就必须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合理知识结构具体可以简单归结为三方面的知识:学科知识(pmcdctical knowledge),即教师所具备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特定学科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联系的相关知识(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中国教育学刊,1996,6);条件性知识(conditional knowledge),即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 (二)教师现有知识结构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职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知识陈旧、封闭、线性化和单一化,缺乏教学理念,心理学知识和教育情境知识较少,指导学生和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足;课程知识缺乏,课堂管理知识不足,评价知识单一;教师的整合知识能力低,新知识提升能力差,缺乏现代化教学技术知识和方法;教学道德伦理知识需要改进等等。具体表现为:当前中小学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较好。而对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和与儿童发展、课堂互动、个体差异、学习过程、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计划与目标规划等多方面有密切关系的条件性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较差,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与学的理论、教学方法与策略、师生互动以及学生评价方面缺乏科学的认识。有研究指出:大多数小学教师对课堂冲突事件的应对能力不足,缺乏对课堂的有效组织与管理,缺乏对课堂事件的灵活处理。这些方面的问题尤其在新教师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一些新教师坦诚,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课堂管理感到心里没底。

二、目前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中小学教师现有的知识状况来看,他们对反映教师职业独特性的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掌握状况,相对于学科知识而言,不太令人满意。审视此种状况,我们不禁要回到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师范教育中。在我国,师范教育是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师范教育的质量影响到教师知识的最初构建。然而反思目前的师范教育,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师范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以及教育实习等方面并未突出教师职业的独特性,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妨碍教师合理知识结合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的结构不合理

对于“教什么”的学科专业课的比例过大,约占总课时的60%~75%,学校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而对于“如何教”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的课程比例太小,低于总课时的10%。这种课程设置进一步导致了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缺乏与种种“学科本位”的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有直接的关系,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师范生以及中小学教师知识结构的非完善性。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普遍重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教育类课程在师资培养中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总学时的40%、33%、20%,课程结构中教育类与学科类课程的比例基本上等于或大于1:1(林正范,2000)。相反,我国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比例失调,大大削弱了教育教师的教育专业和技能训练。 (二)课程内容单一空泛,脱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