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新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评分细则看答题策略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从最新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评分细则看答题策略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bc1ca31b90d6c85ec3ac6d4

从最新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评分细则看答题策略

浙江 孙双武

一、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第37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

第37题(原题材料略):

第(1)小题: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盛焉”?(6分) .参考答案:

①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2分)②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2分)③更有利于选拔人才。(2分) 评分细则:

①答出“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给2分。其他表述:“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或解读、背诵、死记硬背)”,给1分。答出“明经科不仅侧重对经义的记一tZ,(或解读、背诵、死记硬背),而且(或更加)重视对经义的解读”,给2分。 ②答出“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给2分。

其他表述:答出“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或诗赋、诗文,写诗作赋,文采)的考查”,给1分。答出“进士科侧重对处理时务能力(或能力、才能、政务)的考查”,给1分。 ③答出“更有利于选拔人才”,给2分。其他表

述:答出“有利于人才的选拔”,给2分。答出“有利于官员的选拔”,只给1分;答出“选出的官员素质高”,可给1分。

④答出“进士科难度大,录取名额少”,给1分。(注意:此点是在①②点均未得分的情况下才给分数的)

第(2)小题: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 参考答案:公开考试,择优录用。(3分)考生来源广泛。(2分)主要由国王遴选。(3分)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2分) 评分细则:

①考生只要答出“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中的一条,即可得2分。如果考生将“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答为“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或“公开考试,选拔人才”,给3分。 - 如果考生将“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答为“科举考试,凭成绩录取(或录用、做官、选择)”,给2分。

②如果考生将“考生来源广泛”答为“考生来源于不同阶层,突破了士庶界限”,可以给2分。如果考生将“考生来源广泛”答为“考生来源多元化”,给2分。如果考生将“考生来源广泛”答为“许多知识分子都可参加,没有等级限制”,可给1分。 ③如果考生将“主要由国王遴选”答为“由权贵遴选”,不给分。在这里,如果缺少“国王”或“最高统治者”“最高当权者”等字,一律不能得分。如果考生将“主要由国王遴选”答为“官员由国王任命”或“中世纪英国官员由国王决定”,给3分。如果考生将“主要由国王遴选”答为“不需要(或不经过)考试,直接由国王任命”,给3分。 ④如果考生将“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答为“凭自己的私人关系、个人感情任命官员”或“对象主要是和国王有私人关系者”,给1分。如果考生将“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答为“选取官员的范围小、狭窄”等,给1分。

1

第(3)小题: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6分)

参考答案:经济规模扩大。(1分)社会分工更为复杂。(1分)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2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2分)

评分细则:本小题答案分三个层次给分:①将“经济规模扩大”表达为“生产力发展、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发展、近代工业兴起”的,均给1分。“社会分工更为复杂(或扩大)”,则不能用其他词句代替。

②“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这句话,其中表达出“要求政府(或国家、社会)进行管理”的,给1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逻辑要正确,要整合、提炼出关键词“工业革命的需要、要求”,而不是“文官制度的需要”。

③答出“要求文官(或官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给2分。如果表达不十分准确,可酌情给1分。例如表达为“人才、文化素质、真才实学”等。

第(4)小题: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

参考答案: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评分细则:本小题共10分,分为5个得分点,每点2分。

①答出“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给2分。整合、提炼出关键词:“特权、垄断”。以下相关答案均给2分。 A.打破或取消了特权。

B.打破或削弱了权贵、士族、门阀、贵族的特权或势力。 I C.打破了官职垄断。 D.取代或取消恩荫制。

注意:回答“有利于选官制度的规范、优化选官制度、建立民主选官制度、打破封建统治、打破靠私人关系做官”等,均不给分。 1

②答出“扩大了统治基础”,给2分。关键词:“扩大”。以下相关答案均给2分。 A.扩大了官吏或官员的来源。

B.平民也有当官的机会或可能性。 C.增加平民进入仕途的机会。

注意:回答“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控制,维护了统治基础,加强了统治,扩大了人才的来源,扩大了阶级基础,扩大了平民当官的途径(或道路)”等,均不给分。

③答出“增进社会公平、公正”,给2分。关键词:“公平、公正”。只要答出“公平、公正”中的任何一个,均给2分。

注意:回答“公开”或“公开竞争,有利于维护社会民主、平等”等,不给分。 ④答出“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给2分。整合、提炼出关键词:“选拔人才”。以下相关答案均给2分。

A.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B.培养了大量人才。, C.选取了大量人才。 - D.选用了大量人才。

2

注意:看到“选拔人才”4个字至少给1分。答出“选择人才”“选拔了有才能的官员”等,都给1分。回答“择优录取、善用贤能、注重人才、吸收人才、完善了选拔人才的途径、选举了人才、招揽了人才、任用人才、提拔了人才、录用人才、提供人才、出现人才”等,均不给分。

⑤答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给2分。整合、提炼出关键词:“官员素质、管理效率”。以下相关答案均给2分。 A.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或能力水平。 B.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C.提高行政效率。

D.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

E.提高领导者(或统治者)的素质。

注意:回答“促进社会进步,促进了社会的稳定、繁荣,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人民(或国民)的素质、人才的素质(人才不等于官员)”等,均不给分。 二、2008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I第39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 第39题(原题材料略): ‘

第(2)小题: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12分)

参考答案:①土尔扈特与其他蒙古各部联系密切,遵守本民族的法典,保持其文化传统。(4分)②与清朝政府保持往来,眷恋故土,对祖国有认同感。(4分)③沙皇俄国压迫和奴役土尔扈特人,让其充当炮灰,土尔扈特游牧区屡受侵扰和掠夺。(4分)

评分细则:①答出“土尔扈特与其他蒙古各部联系密切,遵守本民族的法典(或材料中的具体史实),保持其文化传统(或材料中的具体史实)”中的任何一点均给2分,全部答对的只能给4分。

②答出“与清朝政府保持往来”,给2分。如答“清朝政策开明,有吸引力”,只能给1分。答出“对祖国(或清朝)有认同感(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眷恋故土)”,给2分。 ’ ③答出“沙皇俄国压迫和奴役土尔扈特人,让其充当炮灰(或材料中的具体史实),土尔扈特游牧区屡受侵扰和掠夺(或材料中的具体史实)”中的任何一点均给2分,全部答对的只能给4分。

第(4)小题:如何理解土尔扈特的回归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8分)

参考答案:土尔扈特克服艰难险阻、回归祖国,表现了不畏强暴、心向祖国的优秀传统。(3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2分)

评分细则:第一个要点,如果答出以下内容,根据答案后的分值给分。 ①土尔扈特克服艰难险阻、回归祖国,表现了不畏强暴、心向祖国的优秀传统。(3分) ②土尔扈特克服艰难险阻、回归祖国,表现了不畏强暴、热爱(或向往)祖国的优秀传统。(3分)

③土尔扈特克服艰难险阻、回归祖国,表现了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精神。(3分) 。 ④土尔扈特克服艰难险阻、心向祖国(或向往祖国、热爱祖国、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3

(2分)

⑤土尔扈特克服艰难险阻,回归祖国,不畏强暴。(1分)

同时述及“克服艰难险阻、回归祖国、不畏强暴”与“心向(或热爱、向往等类似动词)祖国”,给3分。

仅仅提到“克服艰难险阻、回归祖国、不畏强暴”之一的,给1分。 仅仅提到“心向(或热爱、向往等类似动词)祖国”,给2分。 第二个要点,如果答出以下内容,根据答案后的分值给分。 ①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分) ②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分)

③有利于民族团结(或民族融合,民族文化)的发展。(1分)

④表明清政府的强大、开明或者中央王朝的开明政府的,不给分。

同时述及“作贡献(或有利于,有助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给3分。 凡答案中出现“有利(或有助)于民族团结的发展”或“有利(或有助)于民族融合的发展”“有利(或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及相近表述的,给1分。 第三个要点,如果答出以下内容,根据答案后的分值给分。 ①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一tk,力。(2分) ②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或向心力)。(2分)

③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不可分割的整体。(1分)

凡述及“凝聚力”“向心力”之一者,均给2分。仅仅述及“共同缔结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或相近语意者,给1分。

三、2008年高考文综历史主观题评分细则对考生答题的启示

1.充分利用题问和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尤为重要的是“有效信息”。

从评分细则来看,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对题问和材料只能有效使用,而不能全盘照抄,因为“照抄题问所述和材料的,不得分”或者“不能得满分”。历史材料解析题中设计的问题即题问有三种类型:内涵式题问,外延式题问,内涵与外延结合式题问。

(1)内涵式题问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材料分析??”,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进行。

(2)外延式题问,其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要联系所学过的教材知识,答案来自教材和所学知识。

(3)内涵与外延结合式题问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既要依据材料又要与教材知识相结合。

因此,内涵式题问,内涵与外延结合式题问都要联系材料进行解答。如何有效地利用题问和材料中的信息进行答题呢?笔者以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

第一,精摘抄。这是指有限制地摘抄题问或者材料,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全盘抄袭。照抄这一做法在评分细则中,已经明文规定是不给分或不给满分的。只有根据需要“对题问或材料作出改动的,可给满分”。为此,在使用材料时应该对材料进行精加工,有限制地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剔除无效信息。可以根据试题的要求,把符合题意的重点词句摘抄下来,适当地用副词、连词等把这些重点词句串联起来,形成比较通顺的句子和段落。如第37题第(2)(4)小题,就是这样。考生只有在面对确实没有把握的问题(内涵式问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