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初高中衔接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历史初高中衔接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bd06658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33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指的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它体现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标志。考古学上依据人类使用工具的性质不同,把人类文化发展阶段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生产关系指的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所形成的相互间的客观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生产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包括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从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应,周而复始。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所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之间的斗争。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指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同一内容,与上层建筑相对应。上层建筑指的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以及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

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文明史观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比如要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历史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的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等等。

文明史观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

文明史观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同学们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岳麓版教材,显然是在文明史观的指导下编写的。《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及其重要内容。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从“文明的角度”审视历史,更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时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我们不能过多地讲代价,从而忽略了人类坚韧不拨的追求文明的诚恳的步伐。

三、现代化史观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治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

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同学们将要学习的高中历史教材,特别是必修三册显然接受文明史观的指导,但究其核心内容必然发现近代化史观也是编排的主导史观。《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着重揭示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经历了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的过程;《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历程经历了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农耕经济到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的过程;《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着重揭示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经历了专制到民主、愚昧迷信到理性解放的过程。

四、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

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在“全球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

(1)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何以可能和必要的根据。

(2)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 §学习总结§ 【学习思考】

1、《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1500年以来,世界由分散逐渐走向整体。

你认为整体世界形成的表现有哪些呢?今天的WTO与全球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2、现代化建设是大势所趋,中国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能说说你所知道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吗? 【自我测评】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其孕育那天开始,表扬者有之,批评者有之,污蔑者有之。能试着从现代化史观的视角对辛亥革命进行全面的评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