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复习资料,最有用的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复习资料,最有用的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bf4213e87c24028915fc373

四、闻一多的诗歌“三美”理论

音乐美:诗的音节,必须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绘画美:诗的辞藻华丽,有色彩。

建筑美:节与节之间匀称;句式要均齐。像砌房子一样。 五、闻一多与徐志摩诗歌比较

? 相同处:

? 注重艺术上追求,致力于新格律诗的建设;

? 创作内容上,写过不少揭露黑暗现实,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疾苦的诗作,都写过不少

爱情。

不同处:

? 闻一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徐志摩的资产阶级民主理想;

? 闻一多是将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相结合,而徐志摩偏重西方现代诗;

? 闻一多侧重于诗歌形式的讲究与色彩的选择与运用,徐志摩注重诗歌音乐美。

第五章

1、春柳社:中国戏剧团体。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创始人李叔同。 春柳社的戏剧活动可分为前期春柳和后期春柳两个时期。前期春柳包括1907~1909年在日本东京的演出活动。其中,影响最大的两次演出,一次是1907年6月1、2日公演的《黑奴吁天录》,这次演出在东京引起轰动,其影响达于国内。另一次是1909年初夏演出的4幕话剧《热血》。 2、民众戏剧社:1921年3月成立于上海,由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等13人发起,主要刊物是《戏剧》月刊,它主张把戏剧看作“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轮子”,“搜索社会病根的X光镜”,是为人生派文学观在戏剧领域里的反映。他们以批判传统旧戏、介绍西洋话剧、提倡“爱美剧”(非职业的,非专业的,不受资本家操纵支配的,批判以商业为目的的戏剧)而著称,对于丰富现代戏剧理论和创作作出了较大贡献。

3、上海戏剧协社:1921年成立。由应云为、谷剑尘,汪仲贤、欧阳予倩、徐半梅等组成。倡导写实和“爱美剧”。 4、创造社:1921年7月在日本成立,

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7人,都是留日学生。

创造社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文学主张往往很矛盾。一方面提倡表现“自我”、尊重“个性”,崇尚“自由”,另一方面又强调文学“对于时代的使命”。但总体倾向是浪漫主义。 后期倡导革命文学,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其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十余种。

5、丁西林:一位杰出的喜剧家,1923年创造的第一部独幕喜剧《一只马蜂》一鸣惊人,显露他出众的幽默才能和高度的喜剧艺术技巧

6、《女神》表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A.思想内容上:

第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炉中煤》

第二、歌颂反抗、叛逆和创造精神。《凤凰涅槃》、《我是个偶像祟拜者》《匪徒颂》。

第三、塑造了一个自我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表现强烈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天狗》 B.艺术特色:极具浪漫主义精神。

第一,革命理想是《女神》革命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

5

第二,火山爆发式的革命激情是《女神》革命浪漫主义的又一特征。

第三,借助非凡的神话传说,采取不拘一格、自由灵活的表现形式,以奇特的想象与高度的夸张,宏伟的构思与宏大的境界,激昂的音调和急促的旋律,瑰丽的语言与斑谰的色彩,形成雄浑豪放的壮美风格。

7、中国现代最早的戏剧作品是胡适的《终身大事》

8、郭沫若: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聂熒》的合称,在历史人物身上,表达了五四时期追求人的尊严、反对封建礼教与专制的精神,表达了“妇女解放”的课题。 9、田汉

(一)田汉代表作及其简介: A.《获虎之夜》

人物:流浪孤儿黄大傻、猎父之女魏莲姑。

思想:通过两人的爱情悲剧,反映封建包办婚姻带来的痛苦,表现男女青年要求婚姻自主的愿望。 B.《名优之死》

人物:一代名优刘振声、恶霸流氓杨大爷;刘振声的徒弟刘凤仙

内容:剧本成功地塑造了刘振声忠于艺术的高大形象,通过刘振声的悲剧反映了艺人们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 C.《回春之曲》

人物:投身抗日的华侨青年高维汉;忠于爱情的梅娘

内容:既歌颂了抗战,也歌颂了爱情。把爱情与抗战有机地结合起来。 艺术:浓厚的抒情;离奇浪漫的情节

(二)田汉戏剧的特色

思想上:感应那个时代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节拍。

第一,无情地揭露传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的罪行。

第二,表现人们面对黑暗现实所产生的苦闷、思索以及对光明的热烈追寻。

艺术上:

1、语言的抒情性

2、情节的戏剧性 3、形式的多样性

第六章

一、现代散文的特点

第一,表现人的个性

第二,扩大了表现生活的范围 第三,文体多样,表现自由,不拘一格 第四,承受了世界文学的广泛影响

第五,作家们深厚的学养,使散文在思想、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出现了鲁迅、周作人、朱自清、冰心的散文大家。 二、周作人:(最能表现周作人散文个性是他称之为“美文”的艺术性散文) (一)文:《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诗歌:《小河》

散文:《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虎集》、《谈龙集》 (流氓鬼)浮躁凌厉之作:《碰伤》、《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 (绅士鬼)平和冲淡之作:《喝茶》、《谈酒》、《故乡的野菜》、《乌篷船》

6

(二)周作人平和冲淡散文的特色

1、以自我为中心,抒写归返自然,顺乎天性,享受生活的情趣。

“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乌篷船》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

闲,可抵十年尘梦”。《喝茶》 2、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故乡的野菜》既有生活场景,又引证儿歌民俗、中国古籍对野菜的记载;既对野菜进行形、色、功用等方面的详细介绍,又写故乡人如何利用野菜。

3、主观感情的节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幽远静穆的意境

4、语言朴实无华,清新自然,简洁流畅。有人把周作人散文比作龙井茶,看去全无颜色,然而喝到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穷。

三、朱自清:(20年代的散文著作有1924年出版的诗文合集《踪迹》,1928年出版散文

集《背影》)

(一)散文分类

1、记叙性很强的政论文:《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2、写人记事的散文:《背影》、《给亡妇》、《儿女》。 3、写景抒情的散文:《荷塘月色》、《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二)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色

(1)真挚深厚的感情,如《给亡妇》、《背影》 (2)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3)缜密精巧的构思; (4)清丽细密的语言。

第七章

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A.简称左联,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鲁迅、冯雪峰、柔石等40余人出席了大会。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期的经验教训作了科学总结。

B.左联的刊物有:《拓荒者》、《萌芽》、《十字街头》、《北斗》等。 C.左联主要进行的文学活动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 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提倡和发展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D.1936年解散,

缺点: 政治上的左倾主义, 组织上的宗派主义,

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

二、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梁实秋的人性论思想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

7

三、30年代文学论争

(一)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的批判

一方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者,另一方是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等,他们被当做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而受到批判。

(二)1928-1930年左翼作家与以梁实秋为代表的人性论思想的论争

“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人性是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

(三)左翼作家与以胡秋原、苏汶为代表的“文艺自由”论的论争 (四)左翼作家对以林语堂为代表的“性灵文学”的批判

第八章

一、30年代小说:本时期的三大小说流派:

左翼小说 京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

二、左翼小说:

(1)、普罗小说:以描写革命为旨归的小说。蒋光慈、洪灵菲、阳翰生为代表。 A、在文学的功能上,将文学等同于宣传。

B、在政治与艺术的关系上,强调政治价值而轻视艺术性。

C、在题材选取上,都写革命。或者正面描写工人农民的觉醒和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或者写“革命+恋爱”

(2)、社会剖析派小说:用社会科学理论,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特别是阶级分析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并坚持严格的现实主义方法去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代表性作家作品是茅盾的《子夜》。 (3)、东北作家群小说:指“九一八”事变以后流亡到关内或在日满统治下坚持文艺斗争的东北籍作家创作的小说。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等等。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同时也跃动着时代的脉搏,大多取材于家乡人民的抗战事迹和这块古老土地的痛苦蜕变。 三、京派小说:

指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30年代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地的作家群创作的小说。这是一个强调宽大、强调审美、强调民族文化精神重造的纯文学流派。刊物主要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等等。主要作家作品有废名《竹林的故事》、凌叔华的《弟弟》、沈从文的《边城》等等。

四、丁玲:1927年12月和1928年2月在《小说月报》发表处女作《梦珂》和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主人公莎菲女士是丁玲早期作品所塑造的叛逆、苦闷的青年知识女性形象系列中最成功、最突出的典型。1931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水》,描写了农民与水灾和官府作殊死搏斗的情景。

第九章

一、老舍:

(一)老舍小说创作的鲜明特色

(1)、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 (2)、以北京市民社会和底层人民为描写中心,浓烈的“京味儿”; (3)、最有成就的幽默小说家。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