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期中)历史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解析版)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考评(期中)历史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c155ec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07

比知识你海纳百川,比能力你无人能及,比心理你处变不惊,比信心你自信满满,比体力你精力充沛,综上所述,高考这场比赛你想不赢都难,祝高考好运,考试顺利。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 )

A. 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B. 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 C. 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 D. 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答案】C

【解析】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说明权力是分散的是未能形成中央集权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家国同构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权力分散而非等级制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是美国政治体制的特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分”享着一部分权力即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的意思。

2.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以刑去刑”“至德复立”。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 ) A. 坚持“礼法”并重 B. 强调“轻罪重罚” C. 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 D. 与儒家思想相通相容 【答案】D

【解析】商鞅是法家代表人物却也主张儒家所提倡的爱民、德等思想,这就表明了商鞅在思想上与儒家思想是相通相容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礼的内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强调“轻罪重罚”而是强调要爱民,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强调了法家的商鞅融合了儒家的思想。

3.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盐铁论,错币篇)又云:“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这表明汉初( )

A. 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 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C. 官督商办促进工商业的繁荣 D. 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复苏社会经济 【答案】D

【解析】“弛山泽之禁、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等字眼足以证明汉初是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来复苏社会经济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汉初也是抑商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交通便利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官督商办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弛山泽之禁、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反映的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4. 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 ) A. 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 B. 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 C. 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 D. 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儒、道、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出现了合流的趋势,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佛、道并未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儒学仍然是正统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儒、道、佛的终极目标各不一样,是不一致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三教并非融为一体,即三教并非合归儒,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三教合一并非三教合归儒,三教的终极目标也不一致等。 5.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

A. 扩大行政权 B. 削弱三省权限 C. 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D. 加强皇权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这一变化使决策机构更加明确,从而也就有助于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说明是在减少行政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使决策更加专业、科学而非削弱三省权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加强皇权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中的“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等强调

了决策的更科学更专业。

6. 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图》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参下图)。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唐代佛教十分兴盛 B. 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C. 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 D. 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答案】C

【解析】中国唐代的著名画家画的是来自印度佛教故事的一幅画说明了中国唐代时中国和印度文化交融是在加强的,即说明了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主旨是强调中外文化交融,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市民文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能直接体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7. 宋朝“交子”单面套色印刷,长方形,四周有花纹,中间是一段红头文件或一幅历史故事,面值一般印在中上部位,最后是花押,花押的位置有的印在纸币的四角,有的印在纸币的中心。这说明宋代( )

A. 纸币有显著的“防伪”功能 B. 活字印刷术得到迅速普及 C.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D. 政府大力推广使用“交子”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了宋代的交子已经采用了防伪技术,即宋代的纸币有显著的“防伪”功能,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城市商品经济发展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说明的是交子的防伪功能而非政府大力推广使用“交子”,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仅仅体现了交子的防伪问题。

8. 明清以前,中国是以钱钞为主要货币的,但在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商品经济的繁荣 B. 白银相对于钱钞更值钱 C.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 D. 政府的推动 【答案】C

【解析】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其实主要还是因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发展,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只是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自然经济模式讲究的是自给自足,不会导致白银成为主要货币,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也是次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9. 1854年6月,杨秀清与英海军军官麦勒西交换函件。杨秀清坚持洪秀全是上帝亲子、天兄耶稣的胞弟,为万国真主。麦勒西指责这“乃是最无根据的臆说”,“不能表示赞同”。这说明( )

A. 杨秀清极力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B. 洪秀全篡改历史亵读了西方宗教 C. 双方争执的焦点是谁代表“真道” D. 中西文明的冲突由形式转为内容 【答案】C

【解析】杨秀清认为洪秀全代表“真道”而麦勒西却认为这是最无根据的臆说,所以材料反映了双方争执的焦点是谁代表“真道”的问题,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杨秀清是在神化洪秀全的地位而非极力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中西文明的冲突仍然局限于形式,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0. 1894年西方评论家评价道“日本海军以其精华,突袭中国二等慢舰‘济远’舰及辅助舰,而最速之‘吉野’竟受重伤,在“济远’舰上外籍引擎师称:日炮多不准,实非日本海军之胜。”该评论可能印证的是( )

A. 西方列强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B. 北洋水师的军事素质较弱 C. 洋务运动的自强梦已告破产 D. 清政府的军力远甚于日军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并非是日军实力太强大而是因为北洋水师的军事素质较弱,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西方列强支持日本侵略中国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洋务运动破产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实非日本海军之胜足以证明清政府的军力并非远甚于日军,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1. 著名历史学家将廷黻认为:“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作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