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思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思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c1a42ec770bf78a65295450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增强了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给师生留有较大的 思考空间,但在总体要求上比较抽象和笼统。地理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 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师可按照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内容目标、教学建议进行“二 度创作”。对于教师而言,需要靠自己的理解去把握,似乎施展空间很大,其实 是随意性太大。在教学中怎样挖掘教材,建设教材,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一个 比较合理的要求;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能够使学生顺利地通过现在的考试,是每一个教师所关注的,这就增加了教学及学生评价的难度。对于学生而言,目 标不具体,难以确定努力方向,尤其是对不发达地区,其实效可能会大打折扣。 (3)教材编写的理想化倾向

新教材跳出了以纯知识填充为内容的框架,着重于能力的培养,内容的选择 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同时降低了教材的难度,增加了 反映当代地理学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发展的内容。如遥感(RS)、全球定 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以及数字地球等知识。这些现代地 理信息技术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地理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 兴趣,为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但新教材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从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 教师反映教材的理想化趋向明显。即教材忽视了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带来的 认识差别。由于主持编写新教材的专家、学者绝大部分都不是第一线的在岗教师, 甚至有很多专家从来没有上过中小学的课,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环境了解不 足。特别是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专家、学者,城市化思维特点明显,忽视了中小城 市,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和实际。致使实际与理论脱节,把学生、环境等因素 都置于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来编写教材。使其编写教材的意图和编出来的教材与 当前中小学的实际情况不符,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存在着巨大的困难, 难以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如八年级上册《河流和湖泊》一节,教师用书建议本节 安排 2~3 课时,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反映很难完成,仅第 47 页的活动 2 中的(1)小题:黄河、长江、松花江的河源地、流经的省区及注入的海洋,如果要求学生自己探究完成,就需近一节课的时间。另外,本套教材内容看似简单, 实施起来却非常困难,许多重要内容都放在活动课文中,课本中不易找到答案, 要求学生自己探究得出,若是按探究—总结—记笔记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话, 课堂上很难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3.2.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在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富兰与庞弗雷特(Fullan & Pomfret, 1977)指出,研究课程实施的理论意义有 四个,一是发现课程计划在改革过程中发生了何种变化;二是了解教育改革失败 的原因;三是为了避免课程实施遭到忽视或与其它概念混淆;四是了解学习结果 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许多重大的课程改革之所以

总是“轰轰烈烈开幕,凄

凄惨惨收场”,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课程方案的设计是否科学、是否理想、是否 完美,而在于实施上的种种问题。一些课程改革的倡导者过多地沉迷于描绘改革 的理想蓝图,而很少关心课程实施过程,这使得许多改革方案并未在教育实践中 得到深入地贯彻实施,甚至它们还只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根本没有被采用或 实施。可见,课程实施是课程变革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课程实施是把变革付诸 实践的过程,是新的课程方案的实际使用情况。它是将课程理论转化为课程实践 的活动,涉及缩短或增加现存实践与创新所建议的实践之间差异的过程,因此也 是课程发展和课程变革中的重要环节。

从此次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济南市两年多的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不 少问题,有许多也是其他城市初中地理教学实施过程中所共同存在的,这些问题 如不能及时处理将会影响到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

(1)新课程理念的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自觉的内动力 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教师,因为观念不转变,理 念不新,教法陈旧,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试成绩。” 在教学的过程中,的 确存在着一些以应试为目的的现象,但是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教育行政管理者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理念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调 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学校、家长对教师的评价还是停留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上 级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亦是如此。因此我们看到,如果教育行政管理者仅是把 课程改革当成一种概念加以炒作,如果教育教学研究者不深入细致地去研究引 导,把教育教学的质量仅仅定位成考试质量,如果学校的行政管理者仍然是心系 招生、心系考试,如果社会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就是升学率的高低,在这种 状况下,教师们是不能全身心地按照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去组织教学的。所以,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要转变观念,改变行为,不仅仅是指教师,其实要真正 转变观念、吃透课程改革精神,首先是承担课程改革的领导者和教育教学研究者。 同时,由于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 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场变革要求广大中小学 工作者尽快确立崭新的教育观念,提升课程意识,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 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转换自己的角色,提高教学水平。从理念到实 践之间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尤其是对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讲,更要经过一个 艰难的转化历程。从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进度和实际效果来看,教育行政管理 者和教师在树立与新课程相应观念的速度、深度、广度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 问题。

(2)课程标准研究不透彻

这次课程改革,我国是采用“先立后破、循序渐进”的原则。这“立”的是

“目标”、是“观念”,并通过课程标准得以体现,把握好课程标准,是课改成败 的关键。国家课程标准不仅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师备课教学的依据,更是 评价的依据。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一些教师注重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 而忽略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是不可取的。教与学需要有的放矢,否则可能出现 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或没有完成课程标准现象。就总体上看,课程标准内容要点从 原来大纲中的 414 个,削减到 105 个,降低了难度,但就具体内容而言,特别在

“学习有用地理”和“发展学生思维水平”上并没有降低。具体落实课程标准的 要求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认真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地理课程标 准》,同时还要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地理课 程标准解读》。尤其是《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一书对课程标准要求解释得相当透 彻,地理教师是非学不可的,并要在实践过程中对课程标准进行验证。只有这样 教学才有方向性,使课程标准更加完善。 (3)初级中学新课改实施过程自身存在的问题 ①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待遇有待提高

从抽样调查结果来看,济南市 97%初中地理教师的学历在大专以上,整体素 质较高,但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尽管一再强调素质教育,但在客观上并不尽 人意,主要表现在应试思想仍占主导,非中考学科或在中考中占比例较少的科目 不被重视,如师资配备得不到重视,随意减课时,缺课不补,造成课时不足。教 师授课班级数量过多,尤其是重点学校,班额大,班级多,每个地理教师同一个 年级的授课班常常在 8 个以上,有时因特殊原因(如女教师休产假等)甚至还需跨年级授课,过多的课时使教师身心疲惫。而且地理教师的待遇较低,学校领导不重视,致使许多地理教师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流失较为严重。还有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平时上课随意性很大,与观摩教学相差甚远;也有些教师获得荣誉和高级职称后就放弃进取。这些行为虽说是个例,但在每个学校都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直接影响着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② 班级规模过大对教学效果的直接影响

班级规模是指在一位特定教师指导下的一个特定班级或一个教学团体的学 生人数。就教学而言,班级规模,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育关照度”,影响到课 堂教学管理,也影响到教学效果。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与探 究性学习。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 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 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格拉斯(G.V.Glass)和斯密斯(M. L. Smith)研究发现:“学生的平均学习 成绩随着班级规模的缩小而提高,而且当班级规模缩小到 15 人以下时,其效果

迅速地提高”。 较小的班级规模,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接触与交往的 机会随之增加,每个学生更有可能得到教师的个别辅导和帮助,每个学生有更多 积极参与的机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更好的 学习行为。有关研究表明,教小班的教师教学积极性高,精神面貌好,更喜欢学 生,有更多的备课时间,对教学工作更满意。

但在实际中,中小学的班级规模大多在 40—60 人左右,一些重点校或质量 好的学校班额度竞达到 70 多名,与理想的班级规模相差甚远。教师为维持纪律 花费的精力过多,用于实际教学的时间和精力减少,成员间的合作不易进行,集 体的任务难以接受和完成,教师更是难以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 要。

③ 学校教学设施落后,教学资源严重缺乏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所以各级人民政府 必须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 域,切实予以保障。要努力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更新教学设 施,以保证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各级政府领导也应经常深入中小学,了解情况, 指导工作,帮助学校解决办学中的突出问题,并将基础教育工作的情况作为考核 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要内容。

但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学校的地理教学设备不足、落后,与教材配套的 挂图不全、陈旧,多媒体设备更是很少,很多老师上课仍是一本书、一支粉笔, 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很大困难。济南市区重点初级中学的条件相对 还好,而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条件则较差,特别是农村初中本来就地处偏僻, 信息闭塞,再加上人为的封闭、浓厚的“小科”意识、经费缺少等,很多学校甚 至连一份地理教学期刊也没有,缺乏提高地理教育、教学水平的环境。 新课程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 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 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 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而现在大多数学校,特别是中小城市和 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很难达到这一要求。有些学校即使从硬件上来讲达到了要 求,也只是用来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由于相应的管理和软件不配套,教师很少 使用,难以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各校装备的多媒体教室利用率低,多为校内、区 或市观摩教学时使用,每人每学期利用不足 1 次。教室内的电视、录放设备利用

率也很低。学校的教学资源匮乏,教师备课缺乏资料,多数教师对应用教学手段 的目的、意义理解偏颇,似乎是“装点门面”,而缺乏实施性、实用性、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