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思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思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c1a42ec770bf78a65295450

尤其是课件的制作追求复杂化(动态效果等)而忽视实用效果。 ④ 课堂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传统的学科定位和价值取向问题在这次新课改当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 解决,各学校普遍存在地理课不被重视,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课程不 按照课程计划要求落实。初中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地理周课时数应为 3 节,实际上,多数学校为给“主科”让路,而被压缩成 2 课时。升学考试科目的优先安排,在空白处安排地理课,地理课成了语文、数学等的“搭头课”,根本不考虑地理课的教学特点和规律。由于中考不考地理(或分数所占比例较少),学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其它学科教师的影响,逐渐丧失对地理课的兴趣,把地理课当作休息课、放松课、习题课。导致地理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地理思维习惯、基本技能、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高。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对启发式教学思想理解片面,课堂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并且所提出的问题缺乏深度和思考价值,学生思维不活跃,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充分体现。有些教师,有人观摩的课与平时课堂教学差距很大。由于多方面原因,学生对地理课不重视,不感兴趣,上课不听讲,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开小差”等,厌学弃学现象较普遍,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成为“无效劳动”。这些问题的存在,亦影响了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

3.新课程改革的评价机制不健全

评价是对课改成效的最终检验,也是本次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要 落实课程改革,就要重视评价制度改革。如果没有新的评价指标,课改很容易回 到传统的考试评价中去。为保证新课改的成功,应当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建立 明确、具体、易操作的评价指标和新的评价体系的保障机制,确保其实施和落实。 当前,新课程评价己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作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体 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评价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 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新课程评价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小学实施新的 学习评价,在教育界及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同时,如何体现新课程评价理 念,在评价中如何具体操作,也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 的问题。

虽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但 由于多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评价标准,使 基层教育部门、学校的多数领导与教师采用的仍是原有的评价标准。 (1)升学率、学生学习成绩是评价的惟一标准

现在分数不仅成为学生的命根,更成为教师的命根和学校的命根,教师职称 的评定和学校的生源等直接取决于“分”的高低。在现实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上级部门对实验学校进行检查和验收,学校有关课改的材料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绝 对符合专家、学者的要求,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课改的精神,但过后教师却要给 学生“恶补”,以弥补“表演课”所造成的损失。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现行 教育评价体系的滞后,即大家都围着“分”转。上级教育部门向基层教研部门要 “分”,基层教研部门向学校要“分”,学校和家长向教师要“分”,教师向学生 要“分”,而学生只能“刻苦攻读”。这种只重视结果、忽略过程,重视知识、忽 略能力,重视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评价方式,势必制约着新课程的 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元目标的实现。同时,这种评价无形之中使广大 的教育工作者说归说,做归做,不自觉地又走到重视分数的老路上来了。 (2)对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情感、价值观的评价难以实施 此次新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 质。因此,各课程目标中不仅包含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还要求关 注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的 发展。《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评价时应关注学生以下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包 括对地理的兴趣与好奇心,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 值,对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 任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在课堂教学 中还要注重心理品质的培养,如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能力,学习的责任感、稳定 而持久的学习情绪,诚实、自信、果断、坚定、自制等良好的品质等等。 但在调查中我们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 力和探索精神,就难以用客观的、量化的指标精确地进行描述、区分和测量。如 何将这一要求体现在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并通过某种评价机制加以测量,成为 地理教师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然而这一问题在《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评 价建议中并没有很好地加以解决。 (3)评价手段单一,操作困难

课程评价的范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量化课程评价(quantitative curriculum evaluation),另一类是质性课程评价(qualitative curriculum evaluation)。

质性评价并不追求数量化,而是追求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的深度和全面性。量化 课程评价,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和课程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 析与比较,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如果量化评价范式使用恰当,确实能凸显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建议多是质性评价,初中地理学科在整个课程 中的地位又属于人们传统认识中的“小科”,家长、学生、学校都不重视,学生、 家长对评价结果很不以为然,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很机械。多元化的评价

方式确定使教师能更好地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但其中还是有一些评价方法 难以操作,如“学生的自评、互评”,教师的观察法与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中 由于学生水平高低不同,教师评价的标尺也不一致,所以评价效果不理想。而且 地理教师,要对几百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做到全面和客观并不容易。

四、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尽快确立新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中的指导地位

新地理课程改革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 重学生的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让学生学习对终身发 展有用的知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终身学习、 终身求知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根据创新原理,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 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这种教育理念是对我国传统地理教学理念的冲击 和挑战。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更新教育理念,确立新教育理 念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 (二)深化教学改革,保证新课改教学目标的实现

长期以来,我们把“课本知识”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源,从而造成课堂教学以 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任务。使学生的学习游离于生活之外,学生 作为弱势群体被迫顺从学科专家的权威,变成了消极接受课本知识的“容器”, 其结果只能是发展“知识”而不是发展人和培养人。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从课 内走向课外,从“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拓展,使教学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 这正符合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三)大力加强中学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

地理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地理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在这次调查过 程中我们也确实发现初级中学地理教师的学历、能力的结构不太合理,要解决好 这一问题,首先应当健全教师队伍结构,同时中学素质教育对中学教师提出了提 高自身素质的迫切要求。因此,中学地理教师也应当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 的业务素质,使地理新课程改革不会因为这一问题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四)加强地理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否是最终检验新课改能否成功实施的重要标准,中学 地理应及时改变传统的地理课程和教学评价方式,构建新的课程评价体系,适应 新课程改的发展需求。——780 结束语

本文在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对建国后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出了目前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

[1]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付景保.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对高考地理命题变化的影响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刘继忠,面向21世纪的中学地理课程结构改革,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0(4) 时东英,浅谈新课程下的中学地理教学,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2) 17.刘 红,关于地理课程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