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二年级区域地理我国地理的气候测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高中二年级区域地理我国地理的气候测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c1f36a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0

.

乙城镇位于青藏高原,如春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海拔高,因此两地形成原因不相同,B错误;丙镇海拔高,气温低,因此入春时间较晚,C正确;全年皆冬区说明终年温度较低,全年无冬区说明该地冬季并不寒冷,应该存在春季,因此D错误。故答案选C正确。

13.A 14.B 1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青藏高原地理知识,学生在熟悉我国青藏高地区的地理特征。

13.图中甲地位于雅鲁藏布江大转弯附近,等降水量线明显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随山势上升所致,属于山地的迎风坡,A对B错;地势北高南低,受西南风影响,C错;与锋面气旋活动无关,D错。

14.该区域落差大、水量丰富有丰富的水能,处于板块交界处地热能资源丰富,A对;图中河谷主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东非大裂谷的成因主要是内力作用,B错;图中甲处垂直差异大,自然带表现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C对;图中甲处等降水量线密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地形抬升降水多,D对。

15.甲地石油资源缺乏,A错;乙地处于青藏高原上水能不丰富,甲地落差大、水量大有丰富的水能,B错;甲地多阴雨天气太阳能少,乙地青藏高原上太阳能丰富,C错;乙地太阳能比甲地丰富,D对。

16.A 17.B 18.D 【解析】

16.乙分界线是我国内流区域与外流域分界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A对。甲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B错。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是半干旱与半湿润区分界线,C对。1月平均气温0 ℃等温线东段是秦岭-淮河一线,D错。

17.图中三条地理分界线走向基本一致,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夏季风,夏季风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依据,又是影响降水量的主要因素,夏季风通过影响降水量、径流量,影响内流区、外流区界线的划分。B对。地形、太阳辐射、海陆热力差异也有影响,但不如夏季风的影响明显,A、C、D错。

18.读图,A地区是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该地区光照资源丰富,但热量不足,不适宜小麦种植,A错。该地区地广人稀,生态环境脆弱,增加载畜量可能导致生态破坏,B错。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气温低,热量不足,C错。该地区南部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D对。

19.D 20.B 21.B 【解析】

19.“回南天”天气返潮现象,主要是因为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致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容易产生水珠,结合我国锋面雨带推移及气候的季节变化,该现象一般出现在我国华南地区每年的二、三月份,故选D。 20.初春时间,暖空气逐渐增强,而此时冷气团势力尚未减弱到很弱,使得冷暖气团势均

.

.

力敌,导致回南天天气现象增强,而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冷锋系统会使得降温剧烈,大风强劲,是冷气团主动移动,不是退却现象,不易形成回南天,而反气旋天气晴朗,不易形成回南天,故选B。

21.“回南天”结束后,为4、5月,此时为春季,华北地区多风沙,长江流域伏旱天气在7、8月份,江淮梅雨在6月份,东北地区的雷雨在7、8月,故选B。 22.A

【解析】当江淮地区出现伏旱天气时,为7、8月份,此时雨带位于东北华北地区,即位于图中的A。 【点睛】

我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为:

大致四、五月在我国的华南地区登陆,我国的雨季开始,;六月份,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相持约一个月时间,形成梅雨准静止锋;七、八月份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九月份,锋面雨带南撤;十月份夏季风完全退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

由于冬夏季风随着季节的变化,各自的势力也随着有规律地消失。因此冬夏季风间形成的锋面雨带就会在我国东部地区产生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23.A 24.C 25.A 【解析】

23.结合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剖面图经过东北和西南地区,排除L1与L2。右图剖面中甲为云贵高原,乙为四川盆地,丙为秦岭,故A正确。

【点睛】本题易错选成B答案。注意L4与乙、丙的相对位置。

24.我国人口的分界线为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故C正确。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基本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也就是大致与非季风区和季风区的分界线重合;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我国非季风区和季风区的分界线。故A、B、D错误。 25.读图可知乙地为四川盆地,冬季由于北部山脉(丙)阻挡了冬季风,使该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小,则气温较同纬度地区高。故A正确。 26.(1)A地主要为春旱。春季降水少,并且春季气温升温较快造成蒸发量大形成春旱B主要伏旱。该地在7 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气温高,形成伏旱C冬旱 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但此地纬度低,冬季气温较高,形成冬旱 (2)①主要受地质影响,当地石灰岩广泛分布,形成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地表水渗漏比较严重,②主要受地形影响,海南地形中部为山地,中央高四周低,河流径流快,而且比较短,使当地地表水缺乏 (3)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解析】(1)干旱主要是因为:①降水少,②蒸发旺盛,③水分下渗严重。读图可知A地华北地区,春季,锋面雨带未到达,春季降水少;春季气温升温,且多大风天气,蒸发量大,形成春旱。B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在7 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气温高,蒸发量大,形成伏旱。C地为华南地区,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但此地纬度低,冬季气温较高,形成冬旱。

(2)降水比较丰富但干旱严重说明地表保水能力差,渗漏或流失严重。①地位于云贵高原,当地石灰岩广泛分布,形成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地表水渗漏比较严重,②地为海南岛。,地形中部为山地,中央高四周低。受地形影响,河流径流快,而且比较短,使当地地表水缺乏。

.

.

(3)我国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影响,因此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季风不稳定,降水年际变化大

24.我国人口的分界线为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故C正确。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基本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也就是大致与非季风区和季风区的分界线重合;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为我国非季风区和季风区的分界线。故A、B、D错误。 25.读图可知乙地为四川盆地,冬季由于北部山脉(丙)阻挡了冬季风,使该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小,则气温较同纬度地区高。故A正确。 26.(1)A地主要为春旱。春季降水少,并且春季气温升温较快造成蒸发量大形成春旱B主要伏旱。该地在7 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气温高,形成伏旱C冬旱 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但此地纬度低,冬季气温较高,形成冬旱 (2)①主要受地质影响,当地石灰岩广泛分布,形成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地表水渗漏比较严重,②主要受地形影响,海南地形中部为山地,中央高四周低,河流径流快,而且比较短,使当地地表水缺乏 (3)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27.(1)M地的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N地的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小。 (2)7℃ 1月(冬季),M地降水日数较N地少,云量少,白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因此1月M地气温日较差大于N地。

(3)5~10月,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形成降水;11月~次年4月,盛行东北季风,降水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气温、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小的因素,影响降水的因素。解题关键是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注意“比较”“分析”等词语,做到准确解答。

(1)从材料中获取“我国西南地区两城市(M、N)”的信息,从表一中获取“两城市的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大小”信息,M地的气温年较差小于N地,日较差大于N地。

(2)表一中获取“两城市的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的大小”信息,1月M地和N地的气温日较差相差13.9-6.9=7℃。从表二两地降水的情况来看,可以从天气状况上分析天气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

(3)从影响降水的因素入手分析降水的季节差异,降水的季节差异主要体现在大气环流形式的不同上。工程部维修工的岗位职责 1、 严格遵守公司员工守则和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领班安排,除完成日常维修任务外,有计划地承担其它工作任务; 2、 努力学习技术,熟练掌握现有电气设备的原理及实际操作与维修; 3、 积极协调配电工的工作,出现事故时无条件地迅速返回机房,听从领班的指挥; 4、 招待执行所管辖设备的检修计划,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并填好记录表格; 5、 严格执行设备管理制度,做好日夜班的交接班工作; 6、 交班时发生故障,上一班必须协同下一班排队故障后才能下班,配电设备发生事故时不得离岗; 7、 请假、补休需在一天前报告领班,并由领班安排合适的替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