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考前背诵版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教育理论考前背诵版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c2ba247a0116c175e0e48be

3.教学的基本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4.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使学生的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

5.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7.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这是教学的起始阶段。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过程。运用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检查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的过程。

8.我国目前基本的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教育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直观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序列原则);巩固性原则;及时反馈原则(强化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9.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0.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得出原理,主要是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11.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学校环境、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育史上影响很大的学制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13.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先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14.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2)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多方面的发展。(4)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5)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6)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缺点:(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2)不利于学生探索性、创造性等的培养。(3)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4)不能很好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多样化。

15.复式教学是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1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备课内容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

17.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有: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得当;语言艺术;组织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8.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与稳定性,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效度是指测验能测量到所需要测的东西,

13

即测验的有效性。难度是指测验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准确测出学生的真实成绩。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区分度与难度有关,只有在试卷中包含不同难度的试题,才能提高区分度,拉开考生得分差距。

19.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20.教学评价的功能和意义: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 21.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标准的不同,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根据评价主体不同,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根据评价方法的不同,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22.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2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24.常见的教学模式:瓦·根舍因提出的范例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洛扎诺夫提出的暗示教学模式,以及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25.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全面发展的教学观;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26.教学改革的趋势: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施;实施素质教育;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

第七章德育

1.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的性质: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

3.德育的意义: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4.德育的功能 社会性功能 有利于政治关系的再生产;有利于政治意识观念与政治舆论的生产与传播;有利于政治行动的引导 生存、发展和享用(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和最高境界) 个体性功能 5.德育目标的作用:导向作用;选择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控制和评价作用。 6.德育的任务: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7.学校德育的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德育目标所选择的,是形成少年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8.德育内容的选择依据: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时代特征和学生的思想特点,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9.我国学校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德育的永恒主题。 理想教育包括生活理想、社会理想和职业理想。 社会道德原则的核心。 14

劳动教育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民主与法制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生态教育 劳动教育是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 学会善意待人;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培养良好的品质。 民主法制教育是关于法律、纪律、民主、法制的意识与观念的教育。 纪律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对一定集体全体成员而言必须遵守的规则、章程、制度等。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 生态教育是时代发展赋予学校德育的新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 10.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11.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受教育者、教育者、德育方法和德育内容。

1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4.道德认识是前提和基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有正确的道德行为,它是将道德体验转化为道德需要的关键因素。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道德行为是关键,是衡量个体思想品德高低的重要标志。 15.我国中小学基本德育原则:社会主义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6.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17.常用的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评比竞赛法;奖励与惩罚法(品德评价法);指导自我教育法。

18.德育工作新形式: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

19.当代影响较大的德育模式有皮亚杰提出的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班杜拉提出的社会模仿模式等。大体上说,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20.生存教育就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过程。

21.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22.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后又把生活教育的特点归结为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几方面,是争取大众解放、民族解放的教育。

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班级是按照一定年龄、学业程度、师生比例所分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学生群体,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 2.国外班级组织的发展状况:(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

15

家埃拉斯莫斯。(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3)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即“贝尔—兰喀斯特制”,为英国牧师贝尔和教师兰喀斯特所创。教师选择一些年级较高而成绩优秀的学生充任“导生”,作为助手,先向他们讲授教材内容,再令其转教其他学生。 3.班级的社会化功能:(1)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3)指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4.班级的个体化功能:(1)促进发展功能;(2)满足需求功能;(3)诊断功能;(4)矫正功能。

5.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6.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班级成员共同的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能够共同生活的准则,即平常所说的班纪班规;集体成员之间的互相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宽松的个体发展空间。

7.班集体的发展阶段:形成期(松散群体阶段);巩固期(合作群体阶段);成熟期(集体阶段)。

8.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9.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核心;形成良好班风;健全班级规章制度;加强班级常规管理;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10.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11.班主任素质的基本要求:具有民主精神和友善态度;具有较广博的知识和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具有善于与学生沟通的能力。

1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组织和培养班级体;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学生身体健康;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指导本班班委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评定学生操行。

13.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制定详细的班规班纪,严格制度,形成良好的班风;培养骨干班委,形成班级内部多层次的干部队伍;开展有特色的班级活动,使班集体充满活力;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并把关心落在实处;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提高他们的自觉意识;注重多方位联系,形成教育网络;言传身教,以情激情。

14.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其他活动:个别教育、学习与生活指导、组织班会、协调好多方面的关系。

15.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16.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科任课老师的纽带;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是形成教育合力的中介;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

17.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18.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即学生。班级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过程,它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19.班级管理的功能:第一,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功能);第二,有助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