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气相色谱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cbeb647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04

泓域咨询丨产业规划研究·项目投资分析·www.hyyanjiu.com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可行性分析

一、 项目建设背景

1、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而“中国制造2025”则是助力中国经济转型、迈向创新社会的重要举措。“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2、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成为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制造中心和创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主导地位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3、加快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融入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聚集优势资源,推进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以创新中心建设为核心,发挥公共服务平台、工程数据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创新创业平台等载体的支撑作用,打造区域制造业创新体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检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研发机构,在磷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领

11

泓域咨询丨产业规划研究·项目投资分析·www.hyyanjiu.com

域建设专业创新平台,支持创办特色孵化器和新型孵化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创新创业孵化生态系统。支持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用户等建立以利益为纽带、合作更紧密的产业创新联盟,开展联合攻关。推动企业协同创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行业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搭建与消费者互动交流的平台,共同设计、协同制造,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支持基于并行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制造、全球制造的生产模式,打破时间、空间的约束,通过互联网,使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合作伙伴共享客户、设计、生产经营信息,改变传统的串行工作方式为并行工作方式,实现制造业内部各个部门或系统的协同、企业内各个工厂之间的协同制造和基于供应链的协同制造,鼓励设计机构、材料供应商、生产企业和销售公司建立产业合作联盟。

二、 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

1、贯彻落实总书记制造强国思想,“中国制造2025”纵向联动、横向协同工作机制日趋完善,五大工程实施稳步推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启动创建,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和工

12

泓域咨询丨产业规划研究·项目投资分析·www.hyyanjiu.com

程陆续落地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新增信息光电子、印刷及柔性显示、机器人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36个工业强基工程重点方向实施“一揽子”突破,4个“一条龙”应用试点顺利实施;202个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取得积极进展,97个项目开展多领域多模式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快速成长;142个重大绿色制造项目进展良好;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等一批高端装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服务型制造成效初显。“中国制造2025”国际对接合作不断深化。2017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气相色谱仪制造名列其中,覆盖拟建项目投产后的产品,因此,本期工程项目属于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综上所述,本期工程项目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行业的准入规定。

2、从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发展趋势看,高频、高速、高效率、长寿命、低功耗等特征成为基础电子产品面临的普遍要求,特别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硬件、应用电子、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十三五”期间,基础电子产业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将更加凸显,产业

13

泓域咨询丨产业规划研究·项目投资分析·www.hyyanjiu.com

发展的动力也将更加强劲。

三、 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

贯彻落实总书记制造强国思想,“中国制造2025”纵向联动、横向协同工作机制日趋完善,五大工程实施稳步推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启动创建,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和工程陆续落地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新增信息光电子、印刷及柔性显示、机器人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36个工业强基工程重点方向实施“一揽子”突破,4个“一条龙”应用试点顺利实施;202个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取得积极进展,97个项目开展多领域多模式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快速成长;142个重大绿色制造项目进展良好;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等一批高端装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服务型制造成效初显。“中国制造2025”国际对接合作不断深化。2017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

四、 行业分析

到2020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发展水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