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d5d3518a300a6c30c229f3c

上篇 微观经济学案例

经济学基础

案例1:关于大学生占座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案例适合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案例内容

“占座”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司空见惯。无论是三九严冬,还是夏日酷暑,总有一帮“占座族”手持书本忠诚地守候在教学楼前,大门一开,争先恐后地奔入教室,瞅准座位,迅速地将书本等物置于前排桌上,方才松了一口气,不无得意地守护着自己的“殖民地”。后来之人,只能望座兴叹,屈居后排,其上课的视听效果难免要打折扣,因而牢骚声四起,大呼“占座无理”。 案例评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我们假设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时,理性人就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问题,一项制度的制定如果能够满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体现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它就是一项合理的制度。下面将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占座行为的合理性予以分析。

(1)占座——理性人的选择。“占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可以拥有令你满意的座位,可以不必伸长脖子穿过重重障碍捕捉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可以不必端起眼镜费神的辨认黑板上的板书,可以不必伸长耳朵生怕漏听了什么,而这一切都意味着当你和你的同学同样用心时,你比他们更容易集中精神,获得更好的听课效果,最终得到更优异的成绩,而这一切都仅仅是因为你占了个好座位。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需要为占座付出一定的代价。你可能无法在床上多躺一会儿,可能无法吃顿悠闲的早餐,这些是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这里的关键在于机会成本与收益比较孰轻熟重。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取得好成绩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占座的机会成本,当你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它们时完全可以被压缩到很小,甚至为负值——早起有益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而把时间浪费在早饭上是没有必要的。这么看来,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很小的,而得到的收益却大得多,因此占座无疑是理性人的最佳选择。

(2)替他人占座——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实际生活中,占座的同学往往不仅为自己占座,还会为自己的室友占座。当然,这可能表明这些同学比较体贴周到。但是,

9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里包含了“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的原理。如果你已经提前赶到了教室,多占个座儿对你来说不过举手之劳。因为你为此付出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但这一行为的边际收益则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你的室友可能会认为你很体贴,并因此提高对你的评价;其次,即便是你所服务的人不认为这是美德的表现,而将之视为一项投资,那么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在适当的场合时,他也必定会为之付出某种方式的回报。这种情况,通俗地讲叫做“顺水人情”,本小利大,何乐而不为呢?

(3)固定占座人——发挥相对优势使交易群体获利。如果一个寝室每天需要有一个人负责占座,那么是每天轮流由不同的人充当占座人好呢?还是固定专人占座好呢?答案是后者。这体现了人们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并将之与具有其他相对优势的人进行交易,从而使得交易各方从中获利的经济学原理。

规定轮流占座并非不可,大家的收益并示改变,问题在于,不同的人在这件事上的机会成本是不同的。例如,学生A习惯于晚睡,因此早起半个小时对他来说无异于酷刑加身,勉强爬起来完成“神圣使命”,可能会导致一天的无精打采,哈欠连天。相反,学生B习惯早起,占座对他来说不费吹灰之力。而学生C则不仅可以早起,而且拥有先进的代步工具——自行车,占座对他来说更加容易。三者在占座这一行为的相对优势比较中可以看出,C>B>A。那么当在三人中作出选择时,学生C无疑是最合适的,而学生A也许可以利用晚睡的时间为大家提水,学生B也许可以利用早起时间为大家买早餐。于是各自发挥相对优势,结果使整个交易群体从中获利。

(4)座位轮换制——另一种制度设计的优劣。抨击“占座”的人,往往会指出占座违背了公平原则,每个人都应当平等的拥有占有好座位的机会。于是他们提出他们认为公平的制度——座位轮换制,即每人编号入座,每周逐排调动。这是否就是一种最好的方案呢?

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在于:首先,它的操作性较强,同时它为人们提供了明确的预期。你可以不必为占座费心,因为座位就在那里等你,因此你可以更灵活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其次,正如它的支持者所言,在长期内每个人都有机会坐上好位置,于是实现了一种表面上的公平。

这种制度的弊端在于:它极有可能引发无效率的结果,因此从实质上背离了公平的原则。首先,由于它是建立在非个人意志自由选择基础上的强制性做法,于是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那些给予某些座位最高评价的人得不到该座位;而另一方面,某些人可能由于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而对这些座位评价很低。于是这些座位无法在他们身上发挥最大效用,甚至还会由于他们的逃课而导致座位的无谓损失。其次,座位轮换制显然使前面论及的种种占座所带来的好处都无法实现。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座位轮换制弊大于利,而导致其无效率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违背了竞争原则。考察“座位轮换制”,我们会发现它与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何其相似,而几十年单一计划带来经济落后的教训告诉我们,竞争观念必须加强。

10

(5)运用“行政”手段——对占座无效率的克服。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占座带来的种种优越性。但是,这一制度在具体实施中,由于运用不当也可能造成无效率的出现。因此,我们还需进一步讨论对这种无效率的抑制。例如,如果8点上课,而楼门6点就打开了,由于竞争的存在,这意味占座人必须6点前赶到,这便加大了占座者的机会成本。于是,在一定情况下,当人们认为占座的机会成本超过了其收益时,便会退出竞争,从而得不到占座带来的优越性。 案例讨论

对于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做法有何不同?

案例2:对房租的限制有利于解决住房问题吗? 案例适合

均衡价格理论应用之——限制价格。 案例内容

在商品市场上,政府根据经济形势和经济目标的要求,会采取一些有关的价格政策,其中主要的价格政策有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最高限价也称限制价格,政府执行最高限价的目的就是要压低价格水平,使实际的市场价格水平能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水平。而最低限价也称支持价格,政府执行最低限价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价格水平,使实际的市场价格水平能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水平。在此讨论的对房租的限制是属于最高限制的一种具体做法。 案例评析

在经济生活中,政府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安居,会采取一种限制房屋租金的价格政策,以期通过降低房租来使得更多的低收入者能够租得起房屋。但其效果究竟如何呢?下面利用图书2—1来分析。

O

Qe (a)

Q

O

Re R0 E Re R0 短期短缺 长期短缺 SSQLQSd Qe Q

R

D SS

R

D

E

SS LS

Q

图2-1

(b)

11

在图2—1(a)中,由租房市场供求曲线所决定的均衡的租金水平为Re,均衡的租房数量为Qe。但当地政府认为,在租金水平为Re时,均衡租房数量Qe并不能满足低收入者的租房需求,因为他们中的一部分支付不起Re的租金。于是,政府对租金执行最高限价,将房租水平控制在低于均衡租金水平Re的Ro水平。

关于政府这一限制房租的效果,可以分为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在分析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时,首先必须清楚地看到,分析此案例涉及的基础问题是探讨当市场上的实际房租水平发生变化以后对市场上租房供求数量的影响。因此,假定居民户对租房的需求状况(指在每一租金水平上的需求数量)保持不变,即需求曲线的位置不发生变化,且假定对于实际房租水平的下降,短期租房供给量和长期租房供给量的反应是不相同的:在短期,可供出租的房屋数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即短期的租房供给曲线对于房租变化的反应比较小,或者说相应的供给的价格弹性较小;在长期,可供出租的房屋数量会对房租水平的下降作出较充分的反应,即长期的租房供给曲线对于房租变化的反应比较大,或者说相应的供给的价格弹性较大。只要抓住短期租房供给的价格弹性较小而长期租房供给的价格弹性较大这一点,便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均衡价格图来分析政府限制租金的短、长期效应。

在图2—1(b)中,有两条供给曲线,一条是租房的短期供给曲线SS,以其比较陡峭的形状表示了较小的供给的价格弹性;另一条是租房的长期供给曲线LS,以其比较平坦的形状表示了较大的供给的价格弹性。当政府将实际房租控制在低于均衡房租

SRe的Ro水平时,在短期,租房供给量为QS,租房需求量为Qd,故存在供不应求的状S况,相应的短期超额需求量为QSQd。但尽管如此,在短期内能租到房屋的居民户,

不管他是高收入者还是低收入者,都因为支付了较低的房租而获得了更大的消费者剩余,自然比过去支付较高房租时要生活得更好。而在长期,由于长期的租房供给曲线LS的弹性较大,在被控制的Ro的租金水

平上,居民户的租房需求量仍为Qd,但租房的供给量却以较大的幅度下降为Qls,由此形成的长期超额需求量为QlsQd。显而易见,在政府限制住房租金水平以后,长期的租房短缺会大于短期的租房短缺。

长期租房短缺大于短期租房短缺,意味着在政府控制的租金水平上有更多想要租房的人却租不到居住的房屋。这可能是因为,在长期租金的下降使得一部分房屋所有者将原本出租的房屋改作它用,甚至干脆将房屋出卖,从而造成了可供出租的房屋数量的较大幅度减少。而且,还应该看到,在房屋所有者出售原本出租的房屋时,能够买得起住房的居民的收入水平往往高于租房的居民的收入水平。因此,在长期,政府限制房租的结果会使得更多的穷人难以租到他们想租用的房屋。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