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与矛盾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与矛盾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da0b1d8f121dd36a32d82e9

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及目前的问题

季梦菡

2013302330070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与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许多旧时的方法与体制也需要进行更新与改变,国有企业便是其中之一。

当今的中国,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整体而言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我国是采用一国两制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只是在局部地区有所发展,更大范围内则处在萌芽状态。在建国初期,我国曾实行计划经济,这使得当时的工业和经济有所发展,但其体制内部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限制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最终促使我国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在探索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国企改革是重要的一步。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关系到我国改革的成败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在公有制中,国有经济应在国民经济占主导地位,国有企业改革有助于国有经济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

此外,对企业自身而言,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使其降低能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等,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与自身对外的竞争力。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便开始迷惘中起步。那时曾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过几次探索,但是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后来1958年和1969

年的两次改革尝试也以失败告终,原因大致在于当时的社会形势并不适合新制度下的改革方案。

之后在1978-1992的14年间,我国进入国企改革的“探索期”,开始了新旧体制的并存与交替。从“放权让利”开始,扩大企业自由权,提高企业利润留成比例,增强企业的动力。但由于过于激励外在化并未卓有成效。后进行了税利改革并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直至1985年,我国开始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虽然这些体制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被证明存在缺陷,但它们确实为我国国企改革探索了道路并奠定了基础。因此在1992年后,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开始取得突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随后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国企改革目标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开始在诸多企业进行试点。直到如今,我国仍未止步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探索,致力于体制的完善与进步。

可喜的是,这一切并不是白作功,迄今为止,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巨大而辉煌的成就。

剧诸多实例数据显示,经改革国有企业在数量精减但在控制力和竞争力方面增强:国有企业逐步退出一般竞争行业,而集中于动辄影响巨大的重量级行业,且大多处于所在行业的产业链条的上游,对整个行业形成控制。此外,国企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得到且持续创新完善。

但是,随成效而来的必定是矛盾,在解决了一些问题的同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显而易见。它们可能是遗留下来在新形势下日趋尖锐的传统体制

的老问题,也可能是制改引出的新矛盾。

1、“所有者虚置”问题。

“所有者虚置”一词,是说法律上和形式上的所有者没有或无能力切实负起应有的责任,形同虚设。在市场竞争趋于激烈的新环境下,企业对所有者的要求提高了,如果无能力的所有者当头,企业就可能面临危险。在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自由权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高层经营者掌握了更多的控制权和部分索取权,他们的性质已不同于改革前的企业经理人员,而更倾向于创业者的性质,从这个层面上,这些经营者已是某种程度上的“风险承担者”。但现有的明文与法律关系并不全部承认并保护他们这种权利,即便这些权力是应当存在的。这使得局面有些扭曲,逼人正路不通走歪路。因为经营者不会那样“大公无私”,如果公有制的所有权落不到实处,而现有制度又不承认、不保护它,它就会以某种偏激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普遍存在的“贪污腐败”现象,不仅是个人品质问题。综上,我们面临着一个能否创造出有利于企业稳定、长期发展的制度环境的问题。

2、国有资本“条块化”问题。

条块化即条块分割,即人为把整个国家分割成不同的领域。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现实中,多数国有资本是部门、地区所有。在这种条块化的影响下,会产生诸如人为割断生产经营内在联系等问题,这导致了单独的一个“条块”区域资金供应紧张,对有发展前途的企业无法及时进行资金支持,对受挫的企业难以内部消化。以及缺少足够的人才。这意味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在财

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上都出现了“短缺”。反观西方国家,他们在出现类似问题时(如私人、家族及合伙人资本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通过对外扩股和企业上市加以缓解。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应该以同样的方式解决。

这种方法为政企分开问题,即条块化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条件。对外扩股和企业上市,于是一个企业就有了多个投资者,投资者间能够相互竞争和流动,形成了资本市场。然而我国坚持国有制,国企的的所有者必定是政府,寻找政府之外的国有企业所有者基本是徒劳的。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当国企引入了新的所有者,而且其间具备了流动性才能得以改善。

3、国有经济领域过广与市场调节不利之间的矛盾。

很明显国企改革前这种问题不会出现,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个问题无可避免的越显突出。近年来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资源配置领域越来越发挥起基础性的作用,使得企业间市场竞争加剧。在这一背景下,很大数量的企业陷入困境,与此同时更多仅靠市场力量无力约束的事情激增。最能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领域却无法优先得到资源,导致资源的浪费,就成为紧迫的问题。

这几个问题都是在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或展现的,也就是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在解决了一些问题以后又出现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商品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必须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发展。

谈根本上解决恐怕力所不能及,但我想讨论几个可以缓解这些问题的想法或方案。

如,国有企业收缩战线。可以看出在竞争性领域国企的竞争力不强,所以首要是从竞争性领域的退出。而对于如何退出的问题,多数企业无法做到直接由实物用途的改变退出一个领域,就像纺织工厂不可能直接变成发电站,因此需要固定资产的变现,通过拍卖、股权转让等方式,而且应给出合理的价格,不能发生低估国有资本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资本市场,通过这个市场寻找合适的交易者。

其次,推动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得认为,所有在竞争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都有其规模上的合理性。在当今形势下,少数大企业的成功与成长和多数在竞争中失败的劣势企业形成对比。大企业拥有合适的规模和良好的金融支持系统,使其产生一种“自给自足”的心理,即忽视了中小企业,认为它们没有规模优势,没有竞争力和发展前途。然而这种缺少联系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时间的浪费,如一个行业中大中小企业都生产最终产品,试想若是合理合作分工,利用其不同层面的能力做最高效的工作,可以使效率大幅度提高。目前可知的出路似乎只有收购、兼并、破产、托管等以重建大中小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几十年来探索使国企经济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且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虽说随之而来的诸多新生的矛盾问题,但它们会反向促使国企改革的进步,相信在数代人的努力下,这项事业必将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