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daac929647d27284b735124

第87条 污水工程规划

风景区现状污水源主要是生活污水,包括居民和旅游点游人产生的洗涤污水和粪便污水,污水通过管网收集统一排到市政污水管网,最终到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 对于地势较高山体上旅游点以及服务设施的生活污水可通过小型污水处理设备就地处理,达标后排放。

第十节 燃气规划

第88条 气源选择

近、中期选择液化石油气作为管道主气源,敷设燃气管网。瓶装液化石油气作为建设期间的辅助气源和建成后的补充气源。远期规划使用长距离管输天然气作为管道气气源。

第89条 用气量预测

燃气用户主要为商业用户,规划燃气气化率为100%,管道气化率为95%,其余为瓶装气用户。

管道天然气全年供气为38.2万立方米/年;瓶装液化石油气全年供气为7.4吨/年。

第90条 输配管网规划

供气管网压力级制为中低压两级制,直埋敷设在道路东南侧,设计压力为0.4Mpa。

第十一节 水环境保护

第91条 规划目标

改善西湖水环境质量,提高水体透明度,降低湖水中的污染物含量,控制水体富营养化,使水质达到《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B类标准,建成具有活力、具有特色、生态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新西湖。

第92条 生态功能分区

根据西湖生态环境状况、周围景点和主要建筑物的特点以及生态系统构建技术要求,对西湖进行分区:

水环境重点保护区:主要是红花湖及其流域,红花湖水质较好,通过调水对西湖水生态系统构建和水环境改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强化净化区:主要是水质较差或还有一点污水排放的水域,这些水域的水生态系统构建主要以净化水质为主,因此水生植物密度适当加大、可以包括较大面积的挺水植物,如菱

湖、鳄湖和一些还没有截污的排污口或排污管渗漏的附近水域等;

水生植物观赏区:主要是今是园外、菱湖西部、花岛丰湖书院西侧,结合水上栈桥种植观赏性水生植物,如菖蒲、芦苇、睡莲、荷花等;

水上游乐区:主要是西湖的平湖、丰湖、南湖,以及红花湖从主坝至植物园一线。主要满足群众对水上娱乐活动的需求。

第93条 水质保护与改善

通过引水、截污、疏浚、削减人口、控制面源污染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西湖水质的保护与改善。

第94条 红花湖引水

1、在菱湖、南湖增加补水入口,强化水体的交换范围、交换能力和交换效果,另外也适当分散引水的冲刷动力,避免造成湖泊底泥的过量悬浮,影响透明度和视觉效果; 2、优化西湖引水和排水的时间分配,发挥引水工程对西湖水量、水质的调控作用。丰水期清水储蓄在红花湖水库,枯水期引清水入湖;

3、开展西湖换水的动力学规律和环境效应研究,为合理部署引水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4、以恢复水源功能为目标,完成红花湖汇水区内种植水源涵养林、水土流失治理等任务。

第95条 截污纳管,管网配水

景区内除山区外,全部实行管网配水;污水必须纳管排放,不能直接向西湖排放。山区无条件敷设排污管道时,应配备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第96条 疏浚

定期疏浚西湖,去除沉积的富营养物质,避免对湖体产生的污染。

第97条 缩减人口,净化环境

缩减景区内的常住人口,完善景区内环卫设施,景区所产生的各类垃圾除部分就地生态处理外,应全部外运处理。

第98条 控制面源污染

规划加强滨湖地区的地表绿化,并建议进一步改善西湖周边道路的绿化,控制外围保护地带的建筑密度,提高绿地率,提高环境卫生整体水平:

在西湖风景区规划控制区域进一步提高沿湖地区的地表面绿化覆盖率,并改善西湖周边道路的绿化,控制外围保护地带的建筑密度,提高环境卫生整体水平。

西湖景区沿岸采用乔灌草的立体复层种植,覆盖裸露的地面,减少水土流失,进而减

轻西湖的湖水污染。

采用水土保持能力较强的植物进行湖岸绿化。草本植物适应性广,生长迅速,茎叶繁茂,贴地覆盖效果好,茎叶吸水率高,可有效减轻雨水对地表的溅蚀作用,拦蓄地表径流。在光照较充足地段护坡草本植物可选择狗牙根、假俭草、盾叶草、结缕草、细叶结缕草、中华结缕草、马尼拉草、百喜草、百慕达、柱花草、蔓花生藤等。较荫处可植以白蝴蝶、沿阶草、小蚌花、络石藤、吊兰、蜘蛛兰等。

第十二节 防灾规划

第99条 消防

1、规划目标及原则

坚决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指导方针,坚持规划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

满足消防规范要求,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消防救灾能力。 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具有先进水平的消防体系。 2、消防措施

公共设施应加强绿地、停车场建设(可作为防护隔离带和紧急避难所)。禁止占道停车,保证消防车道的畅通。

建立健全西湖风景区的防火组织机构,统一领导风景区内的居民;部队等有关单位共同联防。

增加消防灭火设备,备置先进的消防通讯器材和专业的消防设施。

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开展风景区山林防火的宣传月活动,在湖区的的风景点周围火灾多发地段,散发防火宣传资料。文物保护单位处,设立永久性和临时性宣传牌,对游人和当地居民采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

第100条 生物防火林带

生物防火林带具有有效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作用,又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在森林边缘建立阻隔带,或将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森林分隔成若干小区,一旦发生火情,可将火源阻隔在林缘之外;即使在林内着火,也可将山火有效控制在隔离带内,起到阻火、隔火和断火作用。是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一顶重要工作,对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保障。 1. 防火林带设置原则

防火林带必须保障其防火效能。防火林带树种必须具有良好防火效能,林带必须具有良好防火结构,林带必须具有一定宽度。为了防止树冠火蔓延,主林带应宽于被防护树高1.5倍。

防火林带主带要尽量与防火季节主风方向垂直;或其夹角不小于45度。 防火林带要构成封闭系统,或防火林带与其他自然防火构成障碍系统,如河流、湖泊、陡坡等组成封闭系统。

注意防火林带整体效应。防火林带布设应与景区功能分区相适应。林带要采用紧密型,造林密度要适当加大,以保证中幼林带紧密结构,以后逐渐进行抚育间伐,以保证林带正常生长。

2. 防火林带的布局

规划在红花湖景区内设2条防火隔离环带,内环为以红花湖环湖路生物防火隔离带;外环为自大石壁至-高榜山-石芽头-徐塘坑-木棉坑-石颈水库-市福利院-西三环一带的防火隔离带,以景区背景山体为基础,局部利用水体或道路为隔离带。在环形防火带的基础上,内外环间设置必要的放射状防火带。防火线沿山脊线布设,密度为每公顷10~15米,宽度为15米。

3. 防火树种选择

结合风景区建设的对景观的需要,在营造防火林带时,需有兼顾防火功能和景观效果:

防火林带树种选择,要适地适树,选择的树种应能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 尽量选择防火性能好,且有一定景观价值的树种;

防火林带树种必须是符合阻火、适生、无害的要求,须是枝叶茂密、含水量大、耐火性强、含油脂少、不易燃烧的;

树种的应生长迅速、郁闭快、适应性强、萌芽力高,对病虫害抗性强; 下层林木应耐潮湿,与上层林木种间关系相适应;

推荐在景区内防火林带建设中采用的防火树种有:木荷、油茶、杨梅、大头茶、石笔木、红花荷、网脉山龙眼。

第101条 防洪

规划区防洪主要考虑西湖及红花湖水域的防洪。 1、防洪标准

西湖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标准。 红花湖水库大坝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 2、防洪措施

西湖由于水深较浅,调蓄能力小,承担泄洪的能力比较低,应进一步改进西湖的出水口,增强泄洪能力。

红花湖周边山体较多,高差很大,应在山体在与规划道路相交时,应沿山边设置截洪沟,将水直接引入规划区内的受纳水体或接入区内的雨水排除系统。

加强区内植被建设,尽量减少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为降低地面径流减少洪水流量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