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备考教学设计:三角函数微专题设计(蕲春一中)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人教版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备考教学设计:三角函数微专题设计(蕲春一中)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db76cbc06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cf

内容 a? = = sinA(其中R是△ABC外接圆半径) (1)a=2Rsin A,b= ,c= ; abc(2)sin A=,sin B=,sin C=; 2R2R2Ra2=_______________;b2= _____________ ;c2= ______________ 来科(3)a∶b∶c=sin A∶ ∶sin C; (4)asin B=bsin A,bsin C=csin B, asin C=csin A 2.三角形常用面积公式 1(1)S=a·h(h表示边a上的高);

2aa11

(2)S=absin C=__________=acsin B;

221abc

(3)S=r(a+b+c) = (R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r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

24R3.基本不等式

a+b

(1)若a,b∈R+,则≥ab,当且仅当 时取“=”.

2

(2) 若a,b∈R,则a2+b2≥2ab,当且仅当 时取“=”.

a2+b2?a+b?21

x+?≥2 (3) ≥?2?≥ab a2+b2≥2|ab|. ??x?2

(4) 如果x,y∈(0,+∞),且xy=p(定值),那么当 时,x+y有最小值2p.

S2

(5) 如果x,y∈(0,+∞),且x+y=S(定值),那么当 时,xy有最大值. 4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梳理,使学生明确本节所复习的内容,熟练掌握本节相关知识点. 【处理过程】学生提前完成学案,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知识梳理,请第一小组一名学生归纳答案.

变形公式 cos A= ____________; cos B=_____________; cos C=______________ 二:一题多解,巩固基础

π

【例1】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 ,c . A = ,a = 3,求b + c的最

3

大值. 解法一:(余弦定理与基本不等式结合)

b2+c2-a21

∵ cos A= = 2bc2

∴b2+c2 -3=bc

3

∴(b+c)2-3=3bc≦(b+c)2

4

∴b+c≦23当且仅当b=c时取等号. ∴b + c的最大值为23. 解法二:(正弦定理与三角函数结合) b+c=2R(sin B+ sin C)

a2π= (sin B+ sin C) =2sin B+ sin(-B)] sin A3

31π

=2(sin B+cos B+sinB) =23sin (B+) 226

2πππ5π

又∵0< B< ∴< B+< 3666πππ

∴当B+=,即B=时,b + c取最大值为23.

623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了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最值问题,以问题形式引入课题,勾起学生的求知欲。例题强调一题多解,发散思维,让学生体会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最值中的应用。 【处理过程】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部交流答案,派两名代表展示答案, 其他小组成员有质疑的地方提出质疑,代表解答疑难.必要之处老师作补充.例题处理完以后,引导学生反思总结:

解法一是利用余弦定理得到两边关系,再结合基本不等式求出b + c的最大值;解法二是利用正弦定理把边转化成了角,再把B与C其中一个用另一个表示,减少变量,进而借助三角函数值域求出b + c的最大值.两种方法比较,很明显利用余弦定理和基本不等式更简单直接.

三:变式再练,揭示规律

π

【变式1】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 ,c . A = ,a = 3,求b + c的范

3

围.

π

【变式2】在锐角△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 ,c . A = ,a = 3,求b + c

3

的范围.

【变式1】解答过程: 解:b+c=2R(sin B+ sin C)

a= (sin B+ sin C) sin A

=2sin B+ sin(-B)]

331

=2(sin B+cos B+sinB)

22π

=23sin (B+) 6

2πππ5π

又∵0< B< ∴< B+<

3666

∴< sin (B+)≦1, 26

故b + c的范围为(3,23]

【变式2】解答过程:

解:b+c=2R(sin B+ sin C)

a= (sin B+ sin C) sin A

=2sin B+ sin(-B)]

331

=2(sin B+cos B+sin B)

22π

=23sin (B+) 6

π2ππ

又∵0< B<,且0< C=-B < 232

ππππ2π∴< B< ∴< B+< 623633π

∴< sin (B+)≦1,故b + c的范围为(3,23]. 26

【设计意图】变式题的设计,通过比较,稍加变动条件,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更好的解决此类题型,明白如何适当的选择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解三角形中的范围问题。从而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处理过程】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部交流答案,派代表展示答案, 其他小组成员有质疑的地方提出质疑,代表解答疑难.必要之处老师作补充.

对于变式1,学生采用余弦定理和基本不等式,只能确定b + c右侧的范围,对于左侧的范围,多数同学无从下手。也有部分同学采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求出了左侧的范围。由此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将问题改为“求b - c的范围”那怎么办?学生经过激烈的探讨研究,发现此时只能用正弦定理来解决。可见:正弦定理解决解三角形中的范围问题是通法。

有了上面的基础,学生很快学会了用正弦定理来解决变式2,不过,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注意到角的范围,从而导致出错。

题目处理完之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1、对于解三角形的最值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余弦定理和基本不等式,另一种是正弦定理和三角函数。但是相比较而言,余弦定理和基本不等式更简单直接。

2、对于解三角形的范围问题,正弦定理和三角函数更为通用,多采用这种方法来解决。解题中,一定要注意角的范围。

四:训练反馈,深化理解

1

1、△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 ,c .且cos A= ,a =4.

4

(1) 若b + c =6,且b < c,求b ,c的值; (2) 求△ABC的面积的最大值.

2、△ABC中,a,b,c分别为角A,B,C对边,且 (2b-c) cos A= acos C.

(1) 求角A的大小;

(2) 若a =4,求△ABC周长的最大值. (3) 若a =4,求锐角△ABC周长的范围.

a

3、△ABC中,a,b,c分别为角A,B,C对边,A=2C,则的范围是___________.

c

【设计意图】检验所学习的知识,深化理解,从而熟练掌握本节的重点,形成相应的数学能力.

【处理过程】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部交流答案,派代表展示答案,其他小组成员有质疑的地方提出质疑,代表解答疑难.必要之处老师作补充 .

五:课堂小结,巩固提高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的整理、总结与反思,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主干知识, 再次巩固薄弱的知识环节,提高学习效率.

【处理过程】让学生整理思维,自我总结,请学生代表对本节复习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或谈心得),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老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6、训练题的选择及意图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解三角形经常考查范围问题。但是难度不大,属于中档题,是必得满分的考题,在训练题的选择上注重:

1.基础题型:强化基础,抓纲务本,落实通法 2.难点题型:立足教材,突出方法,分级达标 3.易错题型:变式呈现,举一反三,强化提升。 以下训练题仅供参考.

解三角形的范围问题训练题

π

1、△ABC中,A = ,BC=3,则△ABC周长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_.

32、△ABC中,a=2,b=1,则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 a

3、锐角△ABC中,A=2C,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

c

4、若钝角△ABC的三内角的度数成等差数列,且最大边长与最小边长的比值为m,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

4

5.已知△ABC外接圆的半径为6,若面积S△ABC = a2-(b-c)2,且sin B+ sin C= ,则

3

sin A=_____________.S△ABC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

a + b

6、△ABC三边各不相等,acos A= bcos B,求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

c

7、在△ABC中,m=(sin A, cos C),n=(cos B, sin A),且m·n=sin B+ sin C (1)求证:△ABC为直角三角形;

(2)若△ABC外接圆的半径为1,求△ABC的周长的取值范围.

8、△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 ,c .已知cos C+(cos A-3sin A)cos B=0.

(1)求角B的大小;

(2)若a + c =1,求b的取值范围. 【答案】1、9;

π

2、(0, ]

6

3、(2,3) 4、(2,+∞)

82565、, 17176、(1,+∞) 7、(1)略(2)(4, 2+22]

π1

8、(1)(2),1)

32

7、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本人得到了以下几点感想:

一、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二、要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要切实重视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三、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鼓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

只有当你真正主动地,自愿地,开心地去学习,去体验,你才会感到快乐并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