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第一章 第3节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文言文 第一章 第3节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dc16619f18583d0496459fb

1.整体理解,获取信息

(1)分析人物和事件。如果是史传类文章,那么考生要注重分析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次要人物是谁,人物之间有何关系,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等;同时,还要把握文章写了哪些事情,而这些事情涉及哪些人物,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等。

(2)感知观点和态度。如果是史传类文章,那么考生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同时,还要结合作者、传主等所处的时代背景等,分析有些语句所蕴涵的意义等。

(3)分析景物和情感。对于写景类文章,考生要把握描写对象的特点,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以及作者对景物的情感和以此表达的观点等。

(4)分析观点和论据。对于议论性文章,考生要确定文章的观点和使用的论据,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等。

2.分析选项,确定正误

解题时,考生要按照“题文对应,由文及题”的原则,分析题干中的语句与文章有关内容的对应关系,从文章内容出发来判断选项的正误,并且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陈述对象。要辨析选项中所列举的语句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不能把文章中其他人的事情、品格等归到题干所考查的人物身上。

(2)关注筛选标准。要明确题干要求的筛选标准,依据标准进行分析。

(3)把握整体含意。要全面理解题干中的语句的意思以及语句出现的环境,不能孤立地理解题干中的语句。

(二)文言信息筛选题的原则——三非一析

文言信息筛选题的基本方法是在明确筛选标准后,将选项代入原文比对,然后排除那些不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确定正确的一项。在比对、排除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原则:三非一析。

所谓“三非”,就是“非其人”“非其事”“非其时”。

非其人:高考古文选段都会出现多个人物。命题者在设计错例时,故意张冠李戴,把不同人物所为之事混在一起。做题时,首先要找出句子主语,即人物对象,把那个不是筛选人物对象的句子排除掉。(此类方法只适用于“直接表现类”信息筛选题。)

非其事:要求筛选的人物多为传主,在文中他有许多细小事件,有的合乎筛选要求,有的不合乎筛选要求。做题时要排除掉不合乎筛选要求的事件。

“非其人”“非其事”是做筛选题主要的两个方法。

非其时:叙事类的选文,往往围绕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纵向的进程去叙写人物品格。命题者有时会就事件的某一阶段去设题,而在选项中却将后(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在前(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做题时要排除阶段错位的选项。

所谓“一析”,就是分析是直接表现的还是间接表现的。题干中未出现“直接表现”字眼

的,往往既包括直接的又包括间接的。 对点直练

(2011·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障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 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二、内容辨析 整合点拨

(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古诗文阅读中的重点。一般来说,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着眼于对整篇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概括。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段含意的前提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中心意思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

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 (1)抓记叙的要素

高考所选文言文,大都是记叙性材料。阅读时需抓记叙的要素,如全文中心人物是谁,这个人物何时、何地、何种场合,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他的职务有何变化;还写了哪些人,他们与中心人物是什么关系,是如何评价他的。

(2)抓关键句、找时空词,理文章层次

要特别关注关键词、句。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是作者记叙、描写思路的具体展开。而关键词、句,尤其是一些时空词,则是作者思路的具体体现。最好在阅读时把这些词语圈点出来。记叙类材料大都是以时间、地点为顺序,或时空结合,或以材料性质为序。抓住时空词,理清记叙顺序,由此可以判断出设陷选项中的设陷角度:或人事错位,或时空错位,或无中生有,或事件杂糅,或拔高人物等。

(3)借题解文

分析概括题设有四个选项,四个选项是按文章的写作顺序意译而成,其中只有一项是错误的,而且在错误项中,大部分文字都是正确的,错误点极其细微。根据这一命题特点,完全可以借助该题去整体把握全文。(也有人主张做文言文阅读应先从此题开始,可视个人情况而定。)

2.围绕文意,判断细节

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上面所说的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时间的故意跳脱,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评价人物时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3.比对原文,检验确定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的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内容与文中遣词造句的细微差别,并注意关键文言实词的翻译、理解是否正确。

(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在考试中的具体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各部分内容要点加以综合分析,从中提炼出作者在文中通过具体材料要表达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思想,也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或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念或看法。 此考点考查要求比较高,试题难度比较大,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通过抓关键语句来分析概括,如有些史传类文章结尾处的议论句,散文类文章中的抒情句、议论句等;②通过概括大意分析概括,首先要对全文划分层次,找准切入点,其次要找准四个选项与原文的对应区域;③通过体味文章的深意来分析概括,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点直练

(2011·北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

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以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阵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缧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鳣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注 ①:弯曲。②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③涔:积水。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怎样用比对法识破内容辨析题的命题陷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初,上(唐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