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消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体育消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dcda1d97f1922791688e8d2

消费被纳入市场体系与进程之中时,便必然催生出体育产业。以体育产业为中心的体育市场与体育产业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育产业市场系统。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的相互依存,体育市场催生了体育产业的形成,而体育产业则促进了体育市场的发育,二者在互动的过程中共同发展。因此,没有体育市场不会有体育产业,而没有体育产业也不会有体育市场的演进。从这个意义上说,培育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体育市场的存在,意味着人们的体育消费成为一种自主的货币化选择行为,与此相应,体育投资便必然成为一种多元化的投资行为,体育经营也就成为独立投资者的个体行为。体育产业在体育消费者与体育投资经营者的行为互动过程中开始形成,体育产业结构则在适应体育市场演进的动态进程中不断地调整,体育产业化成为体育市场化的必然结果。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各类体育经营企业2万多家,总投资额约2000亿元人民币,营业额为6000亿元人民币。1996年,全国体育经营场馆的经营收入达到3亿元,比1991年的1 58亿元增长了94%。1998年,年收益达2000万的甲A足球俱乐部不在少数。随着体育在中国的升温,体育用品进入千家万户,在当今体育用品市场上,运动鞋、运动服装等体育用品已成为青少年最喜爱的物品。1998年在上海举办的八运会,是20世纪中国最大的体育盛会,其令人注目的是38个新建、改建的体育馆。这些投资56个亿,总面积达70万平方米的体育场馆,不仅为这座现代化的城市增添了强烈的时代气息,而且使上海成为亚洲单个城市中体育设

施最完备的城市。而1995年上海的体育设施还排在全国的第25位,上海人引以为骄傲的万人体育馆,也已使用了近20年。短短4年时光,上海体育设施就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在于“体育产业化”。东亚运动会中,上海积余了2 4亿元人民币,上海市政府利用这些资金创办了上海文化体育事业最大的“造血”机构——上海东亚集团,让这些钱再“生”出钱来。建造一座总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容纳8万人的新体育场,需要13亿人民币。面对巨额投资和还贷压力,上海体育馆从设计的第一笔开始,就倾注了大量的功能开发思路。上海人在负责八运会主会场——8万人体育馆建设中,盘活资产滚动开发,建宾馆、建商场、建游乐场,待场馆建成之时,他们已回收了近3亿元。而制定产品、杯赛冠名权、各种广告等共为八运会的组委会筹集了60亿元人民币。

可见,从竞技体育到体育用品,从体育彩票到体育设施,由体育市场催生的体育产业,日益显示出其朝阳产业的良好投资机会和发展前景。在巨大的市场机会驱动下,一个包含体育竞技、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用品、体育设施、体育传播、体育广告、体育材料等若干行业的体育产业正在迅速形成之中。它业已并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培育体育需求, 刺激体育供给

现代经营管理理论认为,大凡一个现实的市场需要同时满足这样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对某种产品或服务有需要或欲望的潜在

消费者,二是这些潜在消费者要具有购买能力。如果研究的市场只存在第一个条件,那么该市场只是一个潜在市场,如果研究的市场同时存在前述两个条件,则该市场是一个现实的市场。所以,一种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存在与否,不仅依存于消费者对该产品或服务是否有需要、有欲望,而且还决定于这些对产品或服务有需求有欲望的潜在消费者是否具有购买能力,只有潜在消费者具有购买能力时,潜在的消费者才能转变为现实的消费者,潜在的市场才能转变为现实的市场。以这样的观点看市场,一般而言,市场是经由需要产生、欲望形成、需求满足这样一个演进过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市场总是先有潜在市场后有现实市场,潜在市场规模大则现实市场的规模才可能大,潜在市场规模小则现实市场的规模必然小。因此,要开发一个市场,必然是识别、开发潜在市场在先,转化、形成现实市场在后。开发潜在市场的关键,是在识别人们的基本需要基础上,通过营销刺激,将人们对满足某种基本需要的愿望引导到某种形式的产品、某种形式的服务、某种形式的品牌上,这便是通常所说的培育市场。开发现实市场,则是要让特定形式的产品、服务、品牌与各种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力相适应。体育产业的扩张与发展,不但需要适应市场,而且需要培育市场。适应市场,要求业界人士将总体市场按照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的差别进行细分,并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选择目标市场,进而选择适应体育目标顾客的体育项目,制定适应目标顾客的价格水平。根据目标顾客的特性进行促销。开发市场,则是要在识别潜在体育消费者需要的基

础上,通过培育、引导、造势等手段,将潜在消费者满足需要的愿望引向某种特定的体育产品(体育项目),形成对该种体育产品的需求。比如,李宁运动服装的目标市场便有运动员、青少年等几个细分市场,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不但服装设计上不一样,而且价格方面也有显著差别。国际管理集团从1994年起,推行由万宝路冠名的“甲A联赛”,既促成了球市的火暴,自身也从中赚取了大量利润。前者因适应市场需要而发展,后者托市场培育成功而扬名。其中的经验令人回味。开发体育市场从总体上应当以普通消费者为目标市场,对准大众走规模化的扩张道路;体育产业结构应以大众体育项目为主导,竞技比赛、运动设施以及相应的门票收费、设施费用均应适应大众,主要是城市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与购买能力。零售大王“山姆沃尔顿”曾有这样的名言:大多数消费者对低价的品牌商品具有持久的偏好,一个零售商如能适应这一偏好,便会获得无限的商机。对于体育产业来说,行业固然不同,道理并无二致。为了刺激体育需求,需要在体育项目的娱乐性、观赏性、参与性、群众性以及体育项目与广告业、媒体间的互动性、互利性等方面对体育资源进行整合。

消费者的体育消费支出依存于其可任意支配收入的多少。体育产业则是要在与其他行业的竞争中,通过有效的营销策略与营销刺激,竭力从广大消费者手中那并不丰裕的可任意支配收入中争得相对较大的份额。幸运的是,中国人口基数大,每一个消费者手中那并不丰裕的可任意支配的收入,却能在总体上构成为数不

小的绝对额。正如观看甲A比赛的人次,只占城市人口的1/60,却能带来上亿元的收入。但是,要让体育产业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成长与发展,宏观上应从增加体育供给的角度,鼓励体育事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除了政府投资外,应鼓励民间更多的资金流向体育产业,同时激励从事体育经营的企业进行体育经营战略与策略的创新。为此,政府在产业政策上应通过解管制、放开竞争、降低税负、扶持各类体育企业等一系列向体育“供给方面”倾斜的政策,以此来提高体育“供给方面”的活力和发挥体育“供给方面”的潜力,为体育产业启动体育消费、扩大内需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与此同时,则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消费者收入,鼓励体育消费,进而从体育“需求方面”为扩大内需创造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