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科一个组织与文化交汇而成的学术部落宋旭红,冯晋祥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大学学科一个组织与文化交汇而成的学术部落宋旭红,冯晋祥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ddaae936bec0975f465e29b

并不需要强迫。”同时又具有自组织的成份,这种基于对高深学问和研究的共同兴趣为纽带自愿聚集的活动特征,决定了学术职业内部结构到处都是自由、平等、松散的联结。

二、大学学科是一个松散结盟的学术部落

在大学学术的发展中,以学系为基础的学科拥有权力,充当难被打破的知识生产地盘。当原有的知识生产地盘被打破,“在新的领域建立学系”,则又成为“一种制度性的创新,通过这种形式,大学提升了知识原创性贡献的创新能力。”15而 “原创性贡献的创新能力” 的形成,又会重新使学术职业聚集,形成新的知识生产地盘。

虽然,跨学科综合性课题研究,也会横跨各系部,将各专门化领域的学科联合起来,组成跨学科研究中心(小组),但一旦课题研究完成或由于外部经费等原因,这些跨学科合作的研究中心往往就会终止,其研究人员往往重新回到他们的学科王国:“从规划来看,工程研究中心的预算每年从150万美元到300万美元不等,平均每年200万。运转三年之后,对工程研究中心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进行下一个新的五年计划,还是两年的逐步终止。如果被许可继续进行的话,一个中心最多可有十一年的生命循环。”16与稳定的学科组织相比,跨学科组织的生命周期要短得多。而且,大学学科组织也使跨学科组织的发展受到阻碍:“如果为了发展一项创新需要跨学科的专业化,大学中系的机构常常会妨碍这种专业化的出现。一般说来,大学毕业生的资格,被单一的系所认定是必要的。在联合项目已经得到发展的地方,新的交叉学者经常难于找到工作,常常不得不在代表着一个而不是他所从事的两个学科的系中谋一个职位。因为研究设备是由系来控制的,对年轻人来说,要利用这些设备以便在一个边缘领域中迈出第一步,是困难的。”17大学学科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学科围墙,“明显地表明了分裂的性质。学者不仅在结构上而且在观念上都互相分隔,不这样是不可能的。专业化不断发展,每一个领域,无论新的还是老的,都确定有关现实的某些方面的思想信条,采取独特的看待世界的方式。”18除非一项跨学科的研究创新能够导致一个新专业或新学科的发展,具有设立新职位与新系的能力,新的学科组织才能吸收该项研究创新并为它的发展开拓新的学术王国。

“既定的学科,为其每个成员提供了事业基础、社会身份和作为研究者或教师的公共舞台”19研究大学的史学家盖格尔(Geiger)曾说:“学科首先是一个以具有正当资格的研究者为中心的研究社群,各个体为了利于互相交流和对他们研究工作设立一定程度的权威标准,组成了这个社群。”20在具有独特尊严和合法性的独立学科集合体的内部,由于有共同的组织目标,共同的语言和信仰,以及相同的知识背景或学术环境,学者们有“同质的追问”、“同样的求索动力”、“同样的元方法律令”、“同质的评价准绳”、“同样的英雄系谱”、“同质的原型”、“同样的深层语法/论说方式” 21,这些共同因素具体地体现为一系列特定的符号、习俗、礼仪、价值、目的,组成学术共同体,学者们在从属于一个群体、一个学派和一个学科中获得了职业身份和内心的自在。

在不同的知识生产地盘中生活的这些具有社群和共同体特征的人们,结盟成一个

14

个不同的学术部落,“存在各自的传统和英雄、忌讳与仪式以及自行控制、惩罚和奖赏成员的方式;他们也试图垄断资源与竞争,与局外人划清界限,在学术斗争中保卫自己的领地” 22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

三、大学学科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

学术职业在这松散的、彼此关联的有组织的学术活动中生存着、发展着、壮大着,用“一些研究实践、一套概念语言或者该学科中普遍分享的对科学事实的看法”,形成一群彼此交换思想、进行智力互动的“思维集体”,这种共同具有的集体哲学、集体思想和集体行为等同类文化意识在集体成员不断的互动中聚合,这种符号系统、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学术精神等,以及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总和,构成学科组织文化特质:“每个学科都是一个独特的‘部落’,拥有普遍科学文化的独特形式。在这里,学院科学家获得了被同行认为是‘好科学’的各种理论范式、实践规程和专业方法。”23

这些根植于学科的文化特质在学科组织中通过师生关系血脉相承又代代创新,“科学知识之所以能够进化并且积累起来是因为合适的组织机构的发展,这种机构允许教师训练学生,而学生后来又能承担教师的角色并且继续以前的工作。”24“教师在这一研究领域里的想法和倾向性很有可能在他的学生对这一领域的认识中留下痕迹。”25这种学术传递所留下的痕迹历经一代又一代学术职业的生命体验,一方面,使学科组织知识得到不断丰富、完善,拥有自己稳定的范畴体系,从而有别于其他学科组织,形成自己学科的灵魂与精神,构筑自己的学科边界,集成自己的学科王国:“当建立界限是保护某学科时,边界就标志着所有者的领土,外人不得擅入,以便跟其他学科划清界限。”26另一方面,通过学科本身特有的规训方式,训练着学科新人。每个学科中的成员从入门开始,就受到学科的规范、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熏陶,逐渐养成学科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评判标准,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等,“一旦新的学科被合适的组织所承认,它的发展过程是按照和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不一样的过程进行的。教师训练学生、学生又依次再训练学生,这样形成的链条是这个过程的重要内容。当不可能再有学生的时候,学科的增长就停止了。”27通过不断地规训新人,培养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的学人,从而促进学科文化的巩固和学科不断的增长。

综上所述,大学学科是一个组织,是一种文化,是一个由独特组织和文化交汇而成的学术部落和学术领地。共同的问题和探究,共同的文化和生命追求,把这个学术王国聚集。大学里那些具有松散联系的、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学科,既是相似知识进化流的一部分,又与更大的认识结构相关联,并从中获得意义、生长忠诚、作出贡献,长久坚持、存在下去,就会变成一种文化制度和永久传统被世代传递。从而成为主宰学者工作生活的力量,进而赢得学术职业持久、至上的忠诚。

?

注释: 1

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 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2. 2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徐辉,译.杭州:杭州大

学出版社,1994: 33-37. 3

[英]迈克尔·夏托克.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M].范怡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2. 4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徐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61. 5

Guy Neave and Gary Rhoades.The academic Estate in Western Europe[G] //. Burton R.Clark(ed.).The Academic Profession:National,Disciplinary,and Institutional Settings[M].Berkley,Los Angel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arnia Press,1987:214-215. 6

Guy Neave and Gary Rhoades.The academic Estate in Western Europe[G]//. Burton R.Clark(ed.).The Academic Profession:National,Disciplinary,and Institutional Settings[M].Berkley,Los Angel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arnia Press,1987:219. 7

刘宝存.国外大学学科组织的改革与发展趋势[J].教育科学,2006,(2). 8

[美]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 学科 学科互涉[M].蒋智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84. 9

[美]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 学科 学科互涉[M].蒋智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5. 10

[美]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 学科 学科互涉[M].蒋智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60. 11

见王逢振.美国大学批判[M]. 王义国,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143. 12

约翰·齐曼.元科学导论[M].刘珺珺,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11. 13

[美]黛安娜·克兰.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M].刘珺珺,顾昕,王德禄,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2-13. 14

刘珺珺.科学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68-171. 15

Peter M.Blau.The Organization of Academic Work [M]. New Brunswick,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4:190. 16

[美]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 学科 学科互涉[M].蒋智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5-176. 17

[美]黛安娜·克兰.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M].刘珺珺,顾昕,王德禄,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01. 18

[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 王承绪,徐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111. 19

约翰·齐曼.真科学 它是什么,它指什么[M].曾国屏,匡辉,张成岗,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59. 20

见刘仲林.现代交叉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1. 21

方文.社会心理学的演化:一种学科制度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01, (6). 22

Tony Becher. Academic Tribes and Territories: Intellectual Enquiry and the Cultures of Discipline[M]. Buckingham: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 Open University Press,1989.转引自陈霜叶,卢乃桂.大学知识的组织化形式:大学本科专业及其设置的四个分析维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21. 23

约翰·齐曼.真科学 它是什么,它指什么[M].曾国屏,匡辉,张成岗,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59. 24

[美]黛安娜·克兰.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M].刘珺珺,顾昕,王德禄,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25. 25

[美]黛安娜·克兰.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M].刘珺珺,顾昕,王德禄,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38. 26

[美]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 等编译.北京:三联书店, 22. 27

[美]黛安娜·克兰.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M].刘珺珺,顾昕,王德禄,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