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e777e0d763231126edb11bb

行证实的倾向。一种观点认为证实倾向是由于材料的抽象性、人工性导致的。 9.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策略】: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算法策略可以保证问题的解决,但是却需要大量的尝试。

2、【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这种方法比较省力。它有以下几种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的目标;2、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3、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10.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一种好的策略可以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有算法和启发法。

2、知识在问题的解决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各个领域的专家就具备这种能力。专家和新手造成问题解决效率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知识的数量和知识的组织方式上的不同。

3、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有:1,知识表征的方式;2,定势;3,功能固着;4,动机;5,情绪;6,人际关系。

11.创造性的心理成分、测量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创造性的心理成分包括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和远距离联想能力以及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等人格因素。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并且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辐合思维也是创造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2、吉尔福特设计了发散生成测验来测量创造性。测验中,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3、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酝酿和社会因素。 附录 名词解释

1. 【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解释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的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2. 【思维操作】也就是思维过程。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3. 【辐合思维】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或者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

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维。

4. 【表象】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5.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由于概念抽象概括的程度不同,所以它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

6. 【推理】指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7.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机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8.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9. 【创造性】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第八章 语言

1.语言特点:

语言的特性有: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和社会性与个体性。 语言的结构:音位、语素、词、句子。

语言的种类:对话语言、独白语言、书面语言、内部语言。 2.语言的表征和加工过程:

【语言表征】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语言的表征具有层次性。 【语言加工】就是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语言的加工可分为自动加工和受控制加工、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模块化加工和交互作用式加工。 3.语言的生理机制:

1、语言的发音机制:呼吸器官,喉头和声带,口腔、鼻腔和咽腔。 2、语言活动的中枢机制: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角回。

(1)布洛卡区病变引起的失语症通常称为运动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

(2)威尔尼克区病变会引起接受性失语症,这是一种语言失认症。切断或损伤威尔尼克区与布洛卡区联系起来的神经纤维束-弓形束,也将产生同样的效果。

(3)角回实现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转换。角回损伤将会引起语义性失语症。

3、语言在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语言活动。(割裂脑的研究),研究证实语言活动主要是大脑左半球的功能,但大脑右半球在语言理解中也有重要作用。 4.语音知觉

1、语音的物理性质:音调、音强、音长与音色。

2、音位是在一种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分元音和辅音。研究音位的区别特征有助于解释人对语音的感知。影响语音知觉的各种因素有:语音类似性,语音强度,噪音掩蔽,语境,句法、语义的作用。

3、影响词汇理解的因素:单词的部位信息、正字法规则、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字形结构、字词的使用频率、语音的作用、语境的作用、语义的作用。

4、影响句子理解的因素:句子的类型、词序、语境、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5、影响话语理解的因素:推理、语境、图示作用。 5.语言的产生

1、语言的产生是指人们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或写出来,他包括说话和书写两种形式。语言产生的单位主要有:音素、音节、语素、词、短语、句子。 2、语言产生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如:构造阶段: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转化阶段: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执行阶段: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 附录 名词解释

1.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

2. 【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3. 【词汇理解】是指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人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词汇的理解也称为词汇识别或词汇通达。

4. 【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

的排列方式。

5. 【语言表征】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第九章 动机

1.动机功能

1、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活动促使个体达到他们的目标。

2、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同时它还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当个体活动由于动机激发而产生后,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2.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3.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4.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

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

罗克奇根据工具-目标纬度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 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兴趣、信念、理想。 5.动机的理论

动机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驱力论、唤醒论、诱因论、认知论。

1、【动机的本能理论】一度在动机心理学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不学而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

2、【动机的驱力理论】认为:个体由于生理需要而产生一种紧张状态,激发或驱动个体的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平衡状态。

3、【动机的唤醒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

太高也不是太低。它提出了三个原理:1,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2,简化原理;3,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

4、【动机的诱因理论】认为: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他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5、动机的认知理论。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具有动机功能。动机的认知理论主要有: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论。

(1)【期待价值理论】把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期待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2)【动机归因理论】动机是思维的功能,采取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中寻求行为内在的动力因素。

(3)【自我功效论】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种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4)【成就目标理论】不同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 6.动机的种类

1、根据动机的性质: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有:饥饿、渴、性、睡眠。社会性动机有: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

2、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分: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3、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分: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4、根据动机的来源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7.增强挫折承受力 1、正确对待挫折 2、改善挫折情景 3、总结经验教训 4、调节抱负水平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8.意志的品质 1、独立性 2、果断性 3、坚定性 4、自制力 附录 名词解释

1.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2.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3. 【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

4. 【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5.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