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e95580727284b73f3425033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摘要:不久前,原市教育局语文考研员顾老师执教了四年级上册课文《普罗米修斯盗火》,让大家听了受益匪浅。其最大的亮点是用自己精心准备的语文实践课诠释了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及实施建议,让我明白了作为语文老师如何传语文之道,授语文之业,解语文之惑。 关键词:语文 传道 授业 解惑

2012年12月6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原昆山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语文考研员顾老师针对平时听课评课和指导上课时发现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用一堂精心准备的活生生的语文课《普罗米修斯盗火》,诠释了小学语文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及实施建议,让我们这些虽费了好大劲去学习、去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却始终无法将其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阵地——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线老师,豁然开朗??特别是通过这一堂课,让我真正领悟到我们语文老师的神圣职责——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的职责是什么?无需多研究,老祖宗的话说得明明白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相信,这句话至今仍然是有用的。只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得研究下,这三个职责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得弄明白传道,传什么道?语文教师该传什么道?我们得弄明白,授业,授什么业?语文教师该授什么业?解惑,解什么惑?语文教师该解什么惑?

在古代,学科划分比较简单,一个老师也许什么都要教,国语、算术、科学、技艺等,那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外延虽极其丰富但很清楚。而现在,学科划分如此之细,作为学科之一的语文学科,老师到底该如何去明白自己的“传道、授业、解惑”,解答上述的问题?我想新课标的解释是最有权威的,顾老师的这堂实践课也作了充分的展示。

一、传道,传的是做人之道,传的是做语文人之道。

语文学科有育人功能,它和所有学科的育人功能一样,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我们永远期待着,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能够得到

1

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促进自己的精神成长。但,我们要明确的是,我们要传道,传的是做人之道,传的是做语文人之道。

什么是语文人?我们从新课标的前言部分可以清楚地看到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适当地调整一下叙述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语文人标准: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听说读写等),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在内的综合素养,具备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能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有民族文化认同感,有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如何有效地传好语文之道,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做一个真正的语文人,我们从新课标与顾老师的课上可以知道:

1.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做一个真正语文人的基础。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我们实现“教是为了不用教”的关键,是培养真正语文人的基础。

可惜呀,我们语文的课最多,可我们的语文老师一方面在语文课上把课文的内容挖得很深,把其人文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在语文学习的习惯养成惜字如金,不舍得花时间。所以,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不同于学生一般意义上的个性张扬,也不同于学生一般意义上的自主发展,而是学生更多的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茫然),他们不知道如何发现“惑”,更不知道如何解决“惑”;他们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读,更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品悟;他们不知道如何更好地积累,更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迁移??

顾老师上课的时候,一开头就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提出了学习语文的习惯或者称之为规矩,九个字,“仔细听,认真想,大胆说”;二是提出了这次语文学习的目标:上完以后,反思一下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及更丰富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拥有平时的勤思乐学习惯,在于拥有上课时的积极参与习惯,在于一堂堂语文课、一次次的学习与交流。顾老师的整堂课上,他都在引导学生去明白如何听课,去明白如何交流,都在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他们自己的课堂中,以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惑,学有所得的育人目的。在顾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如星星之火,慢慢点燃??虽然是多么的艰难,但顾老师并没有因为学生的积极性不够而停止引导,并没有因为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而硬行“指导”。所以,

2

当我们看到一个个环节在顾老师循循善诱下,学生真正地进入课堂了,他们去思考了,他们开始交流了,他们终于明白了,我们的心也欣慰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育人。

我想,这样的训练,不仅能让我们的学生学到知识,增长能力,还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 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是培养真正语文人的前提。

创设情境是语文老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曾一度风靡全国,至今仍有不少的追随者。但是,作为整个课堂学习而言,不仅仅是开始的导入需要刻意地创设情境,也不是某个重要的环节需要刻意地创设情境,而是整个教学过程都要创设一个和谐、自主、交流、共享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新课标的教学建议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种氛围的创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也不是通过一个个充满趣味的情境串连就能达到的,而是需要老师有着“为学生而教,为学生而活”的理念,在平时放下老师的架子,进入学生的圈子,在上课时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慢慢地形成。

一堂课下来,在最后交流上课感受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不习惯顾老师的这种上课方式,虽令人吃惊,但仔细想想,也非常正常。因为顾老师在创设学习氛围的时候虽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但由于平时学生习惯于平淡死沉、多听少讲的常规氛围,现在一下子整堂课回到自己“手”上势必会觉得特别,觉得“不习惯”。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可持续成长考虑,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为学生创设自主成长的学习氛围,我们的学生在各学科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实现综合素养的提高,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3. “晨诵、午练、暮省”是真正语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3

新教育实验提出,积极开展“晨读、午练、暮省”活动,以倡导一种回归质朴的简单的教育生活方式,构建一个适宜儿童成长的完美教室。对我们语文老师而言,这一倡议,也极其符合培养真正语文人的目标。

晨诵,就是在一日之计的早晨,让学生放声诵读半个小时。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通过晨读,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领略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优美,感受文本传递的美好的愿望与情愫。

午练,就是让学生坚持每天中午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练字15分钟,日积月累,六年始成,练好一手规范、美观的铅笔字、钢笔字以及毛笔字。

暮省,就是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把随笔、日记视为“三省吾身”的生活方式,每周安排两次写写日记或随笔,写一天之见闻,叙一天之感受,记录自己心灵的轨迹,记录自己成长的烦恼与喜悦。

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这一历史使命上的重要功能,更是对我们全体语文老师提出了“培养真正语文人”的核心目标——人类文明的传承。《普罗米修斯盗火》作为一个神话故事的典范,顾老师在以课文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也突出了神话故事的特点:一是充满丰富想象,二是寄托善良愿望,这也是顾老师引导学生传承文化、吸收精华的一种表现。

总之,我们语文必须传道,传做人之道,传做真正语文人之道。

二、授业,授的是语文之业,授的是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之业

授业,各个学科授各个学科的业,语文老师授的是语文之业。语文之业有好多种分类,按其授业的最终目的来分,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为应付考试而授,二是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而授,三是两者兼顾,走中庸之道。这三种类别,大家都很清楚授业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

我们欣慰地看到,在顾老师的课上,通过循循善诱,那些原本拘谨、不善学习的学生,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也许这些东西没有出卷老师要会编制题目来考学生,但对学生而言,将终身受益。最特出的是两样。

1. 学习精彩的构段方式。

如果说低年级以句子学习为主,那中年级则是学生学习段落的年段。新课标指出,要“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但精彩的句段指的是什么?是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精彩?还是指作者在表达内容的方式方法精彩?我们通过对教材的研讨不难发现,除了部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