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动词作状语问题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现代汉语动词作状语问题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e9f4998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ca

(四)前人没有结合对外汉语教学谈谈动词作状语的问题,而在汉语越来越被关注的当下,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越来越多,我们应该看到在教学中该语法现象遇到的问题,并且能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总之,动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做谓语,对这一语法功能的研究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但动词充当状语的功能仍然没能得到详尽的阐释。虽然能做状语的动词数量有限,但毕竟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法现象,我们不应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应该科学地正视并探索它。 四、研究思路

在对该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本文正式动词的重要性,明确本文的研究内容为动词作状语,在搜集语料的过程中排除非动词不作状语的各种语料和参考文献,根据所拟词表首先对词表中能作状语的动词进行数量统计,而后在分析动词作状语的一般情况基础上,着眼于如“喝着茶下棋”一类有分歧的动词及动词性词组连用的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通过论证认为该句式并非连动式,而是动词作状语,即“喝着茶”作状语修饰“下棋”,以此,我们对能作状语的动词进行分类界定,并对连动式和动词作状语的情况进行区分,比较出连动式和动词作状语的异同,进而归纳出状语动词和中心语动词之间的形式标记有哪些,如“V1V2”、“ V1地V2”、“ V1着V2”等。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分别从语义和句法角度对动词作状语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动词作状语的内部结构进行探究,结合状语动词功能上的变化谈谈状语位置上的动词功能有什么变化,并揭示出动词作状语的搭配规律。最后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动词作状语学生的偏误问题,提出动词作状语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对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语法,对汉语本体研究都能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五、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1、语料来源

本文在具体的研究探索过程中,本文主要以从《现代汉语三千常用词表》和《现代汉语词典》中查找到的的1620个动词(单音节动词540个,双音节动词1080个)为封闭式考察对象,保守估计最少1036000字的现当代小说(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等)、《现代汉语词典》等代表性专著以及前人在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分析出的相关示例作为基础语料来源。对语料进行穷尽式搜索后,对所得的内

5

容进行人工分类,借助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对检索出的部分动词进行例句上的完善,提取出对本文有利的动词作状语修饰动词的相关语料,用于我们的考察内容当中。另外,我们在文中应用一些内省语料作为参考,这些内省语料会经过反复推敲后加以使用。 2、研究方法

本人整合前人的研究思路,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从语义和句法的角度对动词作状语的语法现象进行梳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功能游移理论,对动词作状语的情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阐释。

下面我们要对本文的其他问题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第一,本文首先采用的是孟琮等人编纂的《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的一些看法,他认为“能源动词+动词”应该看成动宾结构,于此,我们对于能源动词作状语的情况不予考察,并且李裕德先生的《汉语语法新编》中在讲解动词的语法功能时,住处表示“能够、应该”的动词可以充当动词及动词性词组的修饰语。

第二,我们所选用的动词全部出自《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三千常用词表》,本文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构词方式固定为状中结构的词条不予分析考察。 六、总体框架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意义 1.2 前人的研究成果 1.3 前人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思路

1.5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动词作状语相关问题的理论界定 2.1 动词的研究现状 2.2 对动词作状语的界定 2.3 对连动式和动词作状语的区分 第三章 动词作状语的语义及句法功能探讨

6

3.1 状语动词的语义类别 3.2 状语动词的语义指向 3.3 动词作状语的句法功能

第四章 动词作状语的内部结构关系考察 4.1 状语动词和中心语动词之间的标记问题 4.2 状语动词和中心语动词之间的搭配规律 第五章 总结 七、参考文献 普通图书:

[1]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商务印书馆,2000 [2] 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1982 [3] 朱德熙,语法问答[M],商务印书馆,1985

[4] 邢福义,现代汉语语法知识[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 [5]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商务印书馆,1979 [6]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

[7]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商务印书馆,1979 吕叔湘译 [8]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商务印书馆,1999

[9] 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10] 孟琮、郑怀德等,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

[11] 何克抗、李大魁,现代汉语三千常用词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

[13] 刘月华、潘文娱、故韡,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7 [14]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从期刊中析出的文献:

[1] 胡竹安,结构助词“地”的用法规律,中国语文,1957(9)

[2] 唐吉辰,连动式和动词作动词的状语的区别,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2(1)

[3] 曾祥明,对“动词状语说”之我见,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4(3)

7

[4] 江天,也谈连动式和动词作状语的问题,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7(2)

[5] 孙德金,现代汉语动词作状语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 [6] 孙德金,现代汉语名词做状语的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4) [7] 郑崇仁,试论动词作状语及连动式的界定,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1(2) [8] 王政红,动词作动词的修饰语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9] 洪心衡,关于名词、动词作状语,福建师范学院学报,1963(1)

[10] 肖伟良,试论动词作动词的状语,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11] 邢福义,现代汉语的特殊格式“V地V”,语言研究,1991(1) [12] 汪惠迪,关于动词作状语和“地”的问题,中国语文,1958(5) [13] 汪惠迪,试探动词作状语,语文教学,1958(10) [14] 殷焕先,谈“连动式”,文史哲,1954(3)

[15] 丁加勇,“V1着V2”结构的语义框架,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1(2) [16] 章新传,《史记》动词作状语考察,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2)

[17] 朴世晶[韩],连动式和动词作状语的差异和联系,兰州学刊--教育学研究,2005(2)

[18] 高增霞,从语法化角度看动词直接作状语,汉语学习,2004(8)

[19] 李志兵,“V着V着”结构形式及其语篇功能考察,广西师范大学,2006(3) [20] 李临定,动词的动态功能和静态功能,汉语学习,1985(1) [21] 王安龙,略说显示状态功能的动词,中国语文,1993(3) [22] 吴为章,单向动词及其句型,中国语文,1982(5)

[23] 张大旗,充当状语是动词的一大语法功能,常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24] 张国宪,单双音节动作动词搭配功能差异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