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与教训(导学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与教训(导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e9f5c127e21af45b207a856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 (1) 年1月,列宁因病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1925年的苏联仍是落后农业国。 (3)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 2.目的

(1)加强 以维护民族独立。

(2)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3.方针

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4.建设

(1)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2)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几千家企业。 (3)1928—1932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 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1933—1937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 5.成就

(1)1937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 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 (3)工业总产值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6.弊端

形成了 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阅读教材P136【学习思考】: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提示】 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党中央在工业化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工业化方针与政策;制定并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发挥了一定作用;通过节约消费、增加积累解决资金问题;人民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投身于工业化建设中,这种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苏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利用。

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

(1)十月革命后,苏俄农业是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

(2) 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3)农业生产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 2.目的

保证国家 建设的顺利进行,克服粮食危机。 3.过程

(1)从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 (2)全国各地一哄而起,并出现强迫命令现象。

(3)1930年3月,斯大林发表《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集体化运动进行整顿。 (4)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到 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4.影响

(1)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2)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3)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斯大林模式 1.形成

5

(1)背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2)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2.内容 项目 主要表现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①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②排斥①从长远看,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经济市场调节,通过指令性计划对经济进行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业,严重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②体制 直接管理;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事工业 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 ①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最高苏维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政治埃成为表决机器;②党的权力高度集中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体制 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总书维系了政局的稳定 记斯大林手中 思想①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能够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文化②用行政干预的手段管理思想和学术意志 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体制 问题 3.特点 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阅读教材P138【学习思考】:斯大林模式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 (1)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2)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3)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思想理论、文学和艺术。

【判断回扣】 1.苏联工业化方针与政策的要点是优先发展轻工业,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追求高速度,吸引外资。( )

2.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因此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3.斯大林模式排斥商品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

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史料一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斯大林全集》第八卷

(1)问题:根据史料一概括苏联的工业化有什么特点?

史料二 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2)问题:史料二表明苏联工业化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史料三 我们必须推进我国工业??但是要做到这一切,就需要大宗的资本。因此,积累资本以后发展工业的问题,社会主义积累问题,现在对于我们就是头等重要的意义??

——《斯大林全集》第八卷

(3)问题:史料三表明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

6

苏联工业化的四个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工业发展高速度。

(3)工业化所需资金通过高积累获得。 (4)采用行政手段多于经济手段。

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这一方针的特点是( ) A.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C.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D.取消新经济政策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史料一 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①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年份 项目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4 4 2 1 2 1 机器制造业 拖拉机 不详 4 2 1 2 1 15 10 7 4 3 2 电力 2 3 2 1 2 1 石油 钢 5 5 5 4 3 2 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第二个五年计划)

(1)问题:史料一表明实施斯大林模式之后,苏联取得了什么成就?

史料二 正是他(斯大林)的天才的预见以及对工人阶级斗争的卓越领导,保证了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各种宏伟的、人类史上划时代的任务。——《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2)问题:史料二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什么弊端?

史料三 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1000万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3)问题:史料三表明斯大林时期苏联农业生产中存在什么问题?

对斯林模式的评价

(1)功绩 ①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国家军事力量显著增强,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强国。 (2)弊端 ①经济方面:严重超越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牺牲了农民利益,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②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民主得不到发扬,社会主义法制遭到践踏,个人崇拜盛行。

(2012·广东高考)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7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特征和启示

1.原因

(1)经济因素:苏联当时是小生产者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2)政治因素:过渡时期斗争激烈、外部环境险恶。

(3)思想文化因素:长期的专制统治遗留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迷信的思想和传统。 (4)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专断独行。 2.特征

(1)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2)政治方面:高度集权。

(3)思想文化:个人崇拜成为社会思潮,思想学术受行政干预。 3.启示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 1925—1927年 1928—1932年 1933—1937年 7 527 7 360 7 290 年均粮食产量(万吨)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备选训练】

1.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趋于崩溃,而苏联经济发展迅速,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它”是指苏联的( )

A.农业集体化道路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社会主义制度 D.利用五年计划发展经济的做法

2.斯大林时期,为了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的措施有( )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实行余粮收集制 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④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课堂小结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