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立体表面交线投影3-2-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第三章立体表面交线投影3-2-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ed4a0e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9f

课题 授课班级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截交线的性质和投影作图 授课时数 授课教师 4学时 知1、掌握截平面与截交线的概念 识目2、掌握截交线的两个基本性质 标 3、掌握平面立体截割的截交线的投影 学 习 目 标 能力1、进一步掌握立体的投影的画法,能正确做出组合图的投影。 目2、学会平面立体截交线的画法。 标情 感目标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投影过程,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培养想象力,提高学生对制图课程的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强调“理实结合”的思想,教会学生要实事求是,培养科学精神。 教 法 对比法、提问启发法、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法、小组讨论法 重点 难点 平面立体截交线的画法 平面立体截交线的画法 课前 教具和模型准备:三角板、圆规、教具、多媒体 准备 组织 1、检查出勤情况并记录; 教学 2、整顿纪律 教学环节 经典教学过程及内容 方法 1.《弟子规》诵读。 诵读 2.强调课堂纪律及操作规程。调动学生激情,调节课堂气氛。 学习任务情境 公司的设计部门人员需要根据客户需求作图;公司的生产加工人员,也需要读懂图纸、会作简单的零件图。 讲 授 法 平面与立体表面相交,可以认为是立体被平面截切,此平面通常称为截平面,截平面与立体表面的交线称为截交线。 讲 授 学习任务描述 法 演 示 法 在实际应用中,机器中的零件,往往不是基本几何体,而是基本几何体经过不同方式的截割或组合而成的。 1、复习提问圆锥体、圆柱体的投影分析和投影特征以及表面求点的任务引入 方法。 2、因为截交线是截平面与立体表面的共有线,所以求作截交线的实质,就是求出截平面与立体表面的共有点。 因为截交线有两个性质: (1)截交线一定是一个封闭的平面图形。 问题引入 任务分析 (2)截交线既在截平面上,又在立体表面上,截交线是截平面和立体表面的共有线。截交线上的点都是截平面与立体表面上的共有点。 所以求作截交线的实质,就是求出截平面与立体表面的共有点。 任务实施

学习内容

1、平面与平面立体相交

平面立体的表面是平面图形,因此平面与平面立体的截交线为封闭的平面多边形。多边形的各个顶点是截平面与立体的棱线或底边的交点,多边形的各条边是截平面与平面立体表面的交线。 通过例题讲解平面立体截交线的画法。 2、讲解例题(例3-1)

如图3-13(a)所示,求作正垂面P斜切正四棱锥的截交线。

分析:截平面与棱锥的四条棱线相交,可判定截交线是四边形,其四个顶点分别是四条棱线与截平面的交点。因此,只要求出截交线的四个顶点在各投影面上的投影,然后依次连接顶点的同名投影,即得截交线得投影。

(a) (b)

图3-13 四棱锥的截交线

学生活动 1、认真听讲、理解任务的内容,对不清楚地方提出疑问。 教师活动

1、老师讲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认识。

考评 1、以提问的方式观察学生的认识情况并打分。

任务

边画图边讲解作图方法与步骤。

当用两个以上平面截切平面立体时,在立体上会出现切口、凹槽或穿孔等。作图时,只要作出各个截平面与平面立体的截交线,并画出各截平面之间得交线,就可作出这些平面立体的投影。 3、讲解例题(例3-2)

如图3-14(a)所示,一带切口得正三棱锥,已知

实施 它的正面投影,求其另两面投影。

图3-14 带切口正三棱锥的投影

分析:该正三棱锥的切口是由两个相交的截平面切割而形成。两个截平面一个是水平面,一个是正垂面,它们都垂直于正面,因此切口的正面投影具有积聚性。水平截面与三棱锥的底面平行,因此它与棱面△SAB和△SAC的交线DE、DF必分别平行与底边AB和AC,水平截面的侧面投影积聚成一条直线。正垂截面分别与棱面△SAB和△SAC交于直线GE、GF。由于两个截平面都垂直于正面,所以两截平面的交线一定是正垂线,作出以上交线的投影即可得

2、认真,对不清楚地方提出疑问。

2、老师讲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认识。

2、以提问的方式观察学生的认识情况并打分。

出所求投影。 (a)立体图 (b)三视图 请同学们做出课后习题随堂练习。 检查 4人一组,共分15组,一组选一位同学当组长。 组长负责查人数,纪律维持。做好作业教师公布答案,组长检查。 评价项目 作图完整 评价 作图规范 保留作图痕迹 纪律良好 分值 20 20 20 20 20 评价标准 要求做完布置的项目 要求作图准确 要求作图规范 按正确方法保留作图痕迹 服从组长安排,纪律良好 自评 组评 师评 作图准确 1、总结表扬课堂练习优秀的学生; 总结 2、总结截交线的基本性质。总结例题,说明求平面立体截交线的方法和步骤。 3、指出在学生在练习中共同出现的问题和个别存在的问题。 课后作业:习题集3-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