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4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0f21f1d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4f

2014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北京人等早期人类原始人类文化遗存。

北京人: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

2.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氏族遗址 距今年代 生活地域 生产状况 生活状况 耒耜、种植河姆渡居民 约七千年 长江流域 干栏式房屋 水稻 约五六千磨制工具、半坡居民 黄河流域 半地穴式房屋、彩陶 年 种粟

历年省中考题

(2012年)1.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着猿的某些体质特征、能够打制粗糙石器的我国境内远古居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013)1.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如题1图所示,居住在该样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①目的: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②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③作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山区,加强了西周的统治,使其成为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2.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时间和人物: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2)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3)主要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4)意义: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确立起封建制度,为秦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历年省中考题

(2012年)2.《荀子》载:西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与“立七十一国”相关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史实,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1)秦兼并六国: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公元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面。

(3)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②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政治 管理军事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重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文化 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经济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 思想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军事 北击匈奴,修长城;开发南疆,兴修灵渠。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⑴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思想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击退匈奴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丝绸之路),加强了各民族关系 民族间的联系。 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局面,开始进入鼎盛意义 时期。 3.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⑴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2)意义: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历年省中考题

(2011年)2、秦统一后,为维护皇权,巩固统治,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管理。其中,中央分管监察百官的是( )

A、博士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2011年)3、19世纪未,德国地质学家里希霍芬将我国西汉以来逐渐形成的贯穿欧亚的陆上通道称为“丝绸之路”。下列对?丝绸之路?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玉门关 B、从河西走廊向西最远到达欧洲 C、丝绸是通道上运输的主要商品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012年)3.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2013)3.董仲舒认为,与儒学相异的学术“皆绝其道”,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设立太学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1)措施:①迁都洛阳。②说汉语,禁用鲜卑语。③;穿汉服;。④;改用汉姓,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⑤提倡与汉族通婚。⑥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⑦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 (2)作用:这些措施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历年省中考题

(2013)4.下列现象出现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是

①鲜卑贵族改用汉姓②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③君臣一律用鲜卑语讨论国事④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1)唐太宗“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出现繁荣景象,当时的年号为贞观,史称“贞观之治”。

(1)唐太宗的改革措施:①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崇尚节俭③任用贤才(房玄龄、杜如晦)虚心纳谏( 魏征是著名的谏臣)

(2)“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

改革措施:任用贤能;重视地方吏治;注意戒奢从俭。

(3)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

①农业方面: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兴修水利,水稻种植采用育秧技术;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茶叶在江南地区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盛行。

③手工业发达:丝织技术高超;制瓷业发达,越州的青瓷和刑州的白瓷以及唐三彩世界闻 ③商业繁荣(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2.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隋朝:

①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②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完善于唐朝:

①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②武则天首创殿试,增设武举。

③唐玄宗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3)发展:明清科举制改为“八股取士”变成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4)废除:清朝末年(1905年)废除。

(5)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3.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2)唐蕃和亲:

①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

作用: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②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4.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唐朝对外交往 ①唐与日本

遣唐使:日本政府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学习。

鉴真东渡: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②唐与天竺——玄奘西游

唐太宗时,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古代印度),并把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历年省中考题

(2011年)4、小龙在图书馆借了一本,《贞观政要》。在这本书中,他可以查到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的“治世”史实( )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明太祖

(2012)4.“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进士科的兴衰反映了科举制演变 B.所有人才都从进士科选出 C.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科目 D.缙绅都要参加进士科考试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历程:唐朝中后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2)南移原因:

①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带去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劳动力 ②宋代时南方自然条件较好,更适宜于农业生产 ③政府重视、鼓励、扶持经济发展

(3)南移的表现:1、表现:宋代南方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繁荣

(1)农业方面:引进了越南占城稻,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有很大发展。

(2)手工业方面: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成为著名的瓷都。宋代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

(3)商业方面:宋代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叫市舶司。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 宋代商业贸易。(增加)

①宋代商业城市很多,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和杭州。(杭州后改名为临安)临安城内早市和夜市 昼夜不绝。

②海外贸易兴盛,文明世界的大商港包括广州和泉州,贸易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设立 市舶司 加以管理;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③纸币的产生: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是交子,出现于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2.宋代的都市生活。 (1)宋代的衣食住行

衣:北宋初年,崇尚节俭,政府对衣着有严格规定,后来,奢侈之风盛行。妇女缠足陋习逐渐传开。 食:京城夜市小吃多,北宋羊肉多,南宋时南方人多吃鱼。 住:百姓住房简陋,官贵宅第宏丽,贫富差距大。

行:普通百姓多用牛车、驴车,贵族出门乘轿,士大夫骑驴、骡

(2)东京城打破了唐朝城市的市、坊格局,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业的场所,叫做“瓦子”(“蹴鞠”是足球运动的起源),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地方称为“勾栏”。

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甚为隆重。

(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1)、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设置锦衣卫(太祖)、东厂(成祖

八股取士(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2)清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雍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大兴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甚)

2.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3.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明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 反侵略的斗争:

⑴明朝: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⑵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年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

⑶清康熙帝两次组织抗击沙俄的雅克萨之战,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4.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清朝加强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① 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